在仙居县西炉村的最深处,坐落着一排厂房。这排厂房属于仙居杨梅深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说起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周增群,公司里几乎吾人不知晓。
高高的个子,宽大的骨架,结实的身板,黝黑的皮肤,这一切都将周增群和“北方爷们”牢牢联系在一起。
1969年,周增群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靠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1995年他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葡萄栽培与酿造专业毕业。从此,与杨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帮助仙居杨梅扩宽销路,增长销售时间,周增群放弃了原本安逸的工作,南下研发杨梅的深加工技术,在仙居一呆就是10多年。
放弃安逸工作,南下尝试仙居杨梅深加工
大学的最后一年,周增群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葡萄酒厂实习。也是这茬缘分,让他与杨梅结缘。
毕业后,周增群在这个国营企业里工作了2年多时间。他先后担任了车间技术员、技术部副主任,并很快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在别人看来,那时的周增群已经拥有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可以舒坦地过日子了。然而,周增群那颗不安分的心一直“蠢蠢欲动”。
1996年初,周增群收到浙江仙居李华酒业有限公司的邀请函。原来,当时的仙居正大力发展杨梅产业,当地政府一眼就看上了周增群过硬的技术水平。
周增群了解到,仙居杨梅品质优秀,但是由于缺乏深加工的技术和人才,销路一直打不开。“我想去南方那片热土看看。”周增群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996年4月,周增群只身来到仙居这个小县城,全身心地扑在公司的筹建和科研生产中。
苦心钻研,研发30多个品种的杨梅深加工产品
走进周增群的办公室,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满桌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深红、淡黄等颜色的液体。
“这都是我平时做测试用的。”见到记者瞧得入神,周增群笑着解释说。
“周工刚来仙居的时候,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一边建厂房,一边搞科研。”一旁的聚仙庄饮品公司的常务副总张国标回忆说。
葡萄酿的酒大家都喝过,但用杨梅酿酒在那时却是没有的。周增群需要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攻克“杨梅酿酒”这个全新的工艺。
刚来仙居的时候,正赶上杨梅成熟。“如果错过这个季节,研究的材料就不好找了。”为了争取时间,周增群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其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实验室里。
说起那段攻克“技术难关”的时光,南方下不完的雨水和赶不走的蚊子都给周增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一年不分昼夜的钻研,周增群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酿造出杨梅利口酒。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外酒种的空白,还开创了中国人生产高档利口酒的先河。
后来,周增群还主持研发了干红杨梅酒、杨梅白兰地、NFC杨梅原汁、杨梅醋饮料等5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杨梅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在历届农博会、博览会、评酒会上多次获得殊荣。其中,“杨梅原汁”还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元首指定饮品之一。
扎根仙居,与“第二故乡”结缘10多年
时间过得飞快,周增群与仙居的这份情缘一结就是10多年。
由于体制和经营等多方面原因,原来的李华酒业有限公司一度停产。周增群也因此离开了酒厂,先后在宁波拉法酒业有限公司、温州帝师酒厂上过班。“我始终认为,论杨梅品质还是仙居的最好。”周增群说,“即便那时我离开了,也一直关注着仙居杨梅产业的发展。”
2003年5月,原仙居李华酒业有限公司顺利改制,成了现在的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周增群欣喜万般,第一时间就回到了仙居。看着百废待兴的公司,周增群明白自己的肩上的重担。
“仙居是我的第二故乡。”周增群说,在仙居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他希望通过不断挖掘杨梅的内在价值,把杨梅产业链拉长。“这样一来,仙居的果农就不用担心杨梅卖不完,卖不及了”。
作者:王媛媛 责任编辑:丁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