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史志】宝积寺:一座因《夷坚志》被传载千年的仙居寺庙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3-29 8:51:32
宝积寺旧称宝积院,因位于县东南三十里的双庙境内,故又名双庙寺。其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绍兴十八年(1148)重建。宋宝佑年间(1253-1258),还曾雕琢过巨石为如来大佛像供奉在寺内。宝积寺在建寺时虽不能与仙居其他的大寺庙相比,但已经是颇具规模。据《嘉定赤城志》载,在建寺之初,宝积寺便已经有寺田五十三亩,地三十九亩,山林三十亩,并建有五间大殿,两边山上还建有许多僧房。不过,它早在宋代便为世人所熟知,却并不是因为其寺庙的规模,而是因为当时有全国影响性的文学家洪迈的《夷坚志》。
洪迈《夷坚志·癸志》中有 “宝积行者”篇,讲的便是宝积寺中的故事。相传宋绍兴年间,僧圆悟为宝积寺主持时,园人陈甲常种蔬菜来鬻,直堂僧人庆修偷了其一畦菜,被陈妻王氏知道却难以与庆修争辩,便仰空诅咒说“我所丢失的菜,值一贯二百钱,数你做畜牲还我”。不久,庆修病伤寒,因自汗失音,困乏欲绝。人问所苦,不能言,惟坠泪而已。寮众以粥饮强灌之。奄奄几一岁,忽瞿然而起,语人曰:向来实不合取陈家菜,遭她设誓。忆昨病痖时,见黄衫公人来说:王大伯叫汝。即以黑衣加我体,大伯者,王氏兄也,遂被驱入其舍,后先已有七八人在彼矣。过了月余,独挈我至陈园,顾视自身,乃成一猪,窘急思归,而为系缚,且以糟食喂饲我。数月后肌肤充腯,持货于张屠,正得钱千二百。屠施刀猛刺喉下,痛不可忍,大叫一声,焱若梦觉。自是疾疗。徐以其事询诸人,所说皆同。当然,对于“宝积行者”的故事,我们在意不是僧人庆修的遭遇和结局,而是故事的发生地宝积寺。因为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宝积寺虽小,却是仙居唯一一座被载入的是书的寺庙,也因而被传载千年。
元代时,宝积寺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据民间传说,尔时寺内香火旺盛,有和尚三百多人,因容纳不下,便在旁边另寻地方安置,后来这个地方便被当地人称为“长老园”。“长老园”是双庙古地名“十八园”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一个与宝积寺有关的地方。在“十八园”中还有因县官去宝积寺烧香中途休息的“扛轿园”和宝积寺大殿落成后取桐籽炼油的“桐籽园”两地名的来历都与宝积寺相关。此外,据说元代仙居大教育家翁森隐居双庙时,因家中灶膛无火,打着灯笼借火的故事也发生在宝积寺中。
明代时,宝积寺因寺中的井水能够治病再度香火兴旺。相传台州六县的佛教徒从四面八方而来,都说“有求必应”,谁来讨水,吃后谁的病就好,病好后便来宝积寺烧香还愿、捐资。清代时,由于前期的战乱,仙居境内许多寺庙都遭到了兵火的焚毁,也有许多寺庙因年久失修而倾颓,宝积寺也是如此。至清末时,宝积寺的建筑已经有部分出现倒塌,香火开始趋于冷清。为此,在之后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当地曾对宝积寺进行过重修并“开光”。据说,开光当日的宝积寺曾再度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大殿外的一口八角井,取水的人还整夜不休,排队到天亮。不过,这充其量只是“回光返照”而已。迨至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宝积寺内的一切佛像和东西都毁于一旦,仅留下了满带沧桑的古井一口。一座传承了近千年的古刹,在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朝代里也就此堙没无闻。
知识拓展
《夷坚志》是一部文言志怪集。南宋洪迈撰。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着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陆游有诗《题夷坚志后》云:“笔近反离骚,书非支诺皋。岂惟堪补史,端足擅文豪。驰骋空凡马,从容立断鳌。陋儒哪得议,汝辈亦徒劳。”是书,关于仙居的故事有四个,详见笔者的《夷坚志中的仙居故事》。
洪迈《夷坚志·癸志》中有 “宝积行者”篇,讲的便是宝积寺中的故事。相传宋绍兴年间,僧圆悟为宝积寺主持时,园人陈甲常种蔬菜来鬻,直堂僧人庆修偷了其一畦菜,被陈妻王氏知道却难以与庆修争辩,便仰空诅咒说“我所丢失的菜,值一贯二百钱,数你做畜牲还我”。不久,庆修病伤寒,因自汗失音,困乏欲绝。人问所苦,不能言,惟坠泪而已。寮众以粥饮强灌之。奄奄几一岁,忽瞿然而起,语人曰:向来实不合取陈家菜,遭她设誓。忆昨病痖时,见黄衫公人来说:王大伯叫汝。即以黑衣加我体,大伯者,王氏兄也,遂被驱入其舍,后先已有七八人在彼矣。过了月余,独挈我至陈园,顾视自身,乃成一猪,窘急思归,而为系缚,且以糟食喂饲我。数月后肌肤充腯,持货于张屠,正得钱千二百。屠施刀猛刺喉下,痛不可忍,大叫一声,焱若梦觉。自是疾疗。徐以其事询诸人,所说皆同。当然,对于“宝积行者”的故事,我们在意不是僧人庆修的遭遇和结局,而是故事的发生地宝积寺。因为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宝积寺虽小,却是仙居唯一一座被载入的是书的寺庙,也因而被传载千年。
元代时,宝积寺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据民间传说,尔时寺内香火旺盛,有和尚三百多人,因容纳不下,便在旁边另寻地方安置,后来这个地方便被当地人称为“长老园”。“长老园”是双庙古地名“十八园”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一个与宝积寺有关的地方。在“十八园”中还有因县官去宝积寺烧香中途休息的“扛轿园”和宝积寺大殿落成后取桐籽炼油的“桐籽园”两地名的来历都与宝积寺相关。此外,据说元代仙居大教育家翁森隐居双庙时,因家中灶膛无火,打着灯笼借火的故事也发生在宝积寺中。
明代时,宝积寺因寺中的井水能够治病再度香火兴旺。相传台州六县的佛教徒从四面八方而来,都说“有求必应”,谁来讨水,吃后谁的病就好,病好后便来宝积寺烧香还愿、捐资。清代时,由于前期的战乱,仙居境内许多寺庙都遭到了兵火的焚毁,也有许多寺庙因年久失修而倾颓,宝积寺也是如此。至清末时,宝积寺的建筑已经有部分出现倒塌,香火开始趋于冷清。为此,在之后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当地曾对宝积寺进行过重修并“开光”。据说,开光当日的宝积寺曾再度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大殿外的一口八角井,取水的人还整夜不休,排队到天亮。不过,这充其量只是“回光返照”而已。迨至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宝积寺内的一切佛像和东西都毁于一旦,仅留下了满带沧桑的古井一口。一座传承了近千年的古刹,在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朝代里也就此堙没无闻。
知识拓展
《夷坚志》是一部文言志怪集。南宋洪迈撰。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着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陆游有诗《题夷坚志后》云:“笔近反离骚,书非支诺皋。岂惟堪补史,端足擅文豪。驰骋空凡马,从容立断鳌。陋儒哪得议,汝辈亦徒劳。”是书,关于仙居的故事有四个,详见笔者的《夷坚志中的仙居故事》。
[返回]
上一个:
电子阅览室讲座与纪录片四月份播放预告
下一个:
【仙居史志】仙居古寺:崇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