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山位于县西南六十里,是仙居古代文献中被多次提及的一座山。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万竹山“九峰回环,道极险隘,岭上丛草敷秀,平旷幽窈,自成一村”。这“自成一村”,便是万竹山绝顶的新罗村。新罗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仙居西乡有“无奈何,上新罗”的谚语,说的不仅是万竹山难于攀登,令旅人惆怅,而且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因为许多时候上新罗的垟下人(平原地带)都是带有逃荒避难性质的。当然,这类逃荒避难者也不单单是限于新罗,万竹山连亘数十里,山脉中的陈山头、板堂也在被选择之列。历史上,这些村落被群山重隔,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却又剽悍异常,快意恩仇,容易接纳落魄者,也为落魄者所喜爱。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渊源,所以在近代,万竹山周边也便成为了红色革命在仙居最早的活动地之一。
当然,与在万竹山逃荒避难情形相类似的,还有其历史悠久的隐居传统。万竹山下即万竹溪,其溪谷幽长,谷内的冲击小平原曾为农耕提供了可能,加之“道极狭隘”,则俨然使该区域成为了避世的小桃源。所以,历史上的万竹山也是文人寓居的佳所。早在南宋初,便有资政殿大学士薛昂隐居山下,其还在山上建了斗起亭,并赋诗纪之。在宋末元初时,又有隐士吕六松,隐居其地,以耕渔自给。入明之后,还有临海王思明,沿永安溪而上至万竹山,有感于当地山水清幽,后来索性定于了下来,成为了万竹王港王氏的始迁祖。而在此后,临海名士金贲亨也曾游历其地,并留下了《初至万竹山》一诗。
万竹山在西乡还属于风水绝佳之地,相传其九峰回环,山下沿溪而居的人家注定会人文阜盛。事实上,自王思明公迁居万竹山麓后,王氏一族在当地兴族立业也的确如此。明成化十九年(1483)的时候,王氏有王存忠进士登科,历官御史,外迁为知县。在当地的传说中,王存忠便是一位“头日斫柴段,转日管八县”的“草鞋知府”,事实上他还是名宦应大猷的外祖父。史料记载,王存忠外迁镇江时,应大猷刚满十四岁,而由存忠亲自督课。而在王存忠之后,万竹王港王氏也是文脉相续不绝,如弘治十四年,有王存彛;嘉靖年间,有王楠;这两位也是曾获得过高级功名的人。特别是至现当代,王氏又有仙居畸人、读书种子王董天先生,名震两浙,可谓仙乡翘楚。
自古名山僧占多。万竹山历史上除却是里人避难、文人隐世、诸姓兴族之地外,还是僧侣理想的栖息之地。据《光绪仙居县志》载,万竹山麓有万安寺,旧名万寿寺。唐乾符年间建,宋天圣六年(1028)改为现在的寺名。万安寺是仙居历史上建寺时间较早的寺院之一。它座地深窈,与尘境绝,山环水抱,有茂林修竹之胜,为此被称为“万竹源”。宋代建炎年间,因为年久,曾由薛昂出自三千金修葺;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由僧云昙重建,成为了一座大寺院。相关文献的记录表明,万安寺曾有田一百六十六亩,地六百五十三亩,足见先前寺宇规模之宏阔。可以说,如同县内其他的诸多寺院一样,万安寺虽然屡经劫毁,但依然保存下了一份古老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