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创园的设立,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要做就做中国最高端的农业。”仙居县委、县政府对仙居台创园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将这块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的园区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来打造。
集聚:以规模化实现产业转型
来到海亮(仙居)有机农业示范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地铺设围栏——这条8公里长的围栏,预示着这里将建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园区。
“这一块是有机农业种植区,这一块是加工储运中心,这一块是酒店......”站在大型展板前,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王宇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未来的规划:这个总投资额约1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6000亩,集有机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体验休闲、会议度假、展示推广、配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有机农业综合产业基地,将成为海亮有机农业产业在中国南方的示范项目之一。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加快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的先决条件。在台创园,除了海亮,还规划建设多个大规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此,仙居县委书记单坚,县长林虹多次牵头召开专题会议,着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
仙居通过出台土地集中流转优惠政策、建立干部土地流转考核激励制度和县领导现场办公等形式,切实推进土地流转。目前,仙居台创园已集中流转土地6500多亩,投入4个亿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入园企业的用地需求。这其中,海亮(仙居)有机农业示范园项目所在的双庙乡完成3500亩土地流转。
“这次土地流转涉及7个行政村,农户1486户。”双庙乡人大主席张海峰介绍,今年以来,全乡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做村民思想工作,从1月份项目签约,到6月份完成土地流转,仅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
“海亮项目对于我乡农业提升、旅游发展、集镇建设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都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建成后将为我们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休闲农业示范乡注入强大动力。”双庙乡党委书记郭紫程言语里透着兴奋。
提升:以科技化推动农业增效
走进仙居圣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万平方米温室大棚,100多万株铁皮石斛幼苗已抽出嫩绿的新叶。
“这是浙大周建华教授领衔培育的新品种,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供应全国市场。”现场管理人员指着其中一块苗床介绍说。
农以种为先,种子种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源头和载体。目前,仙居台创园已建立种子种苗等各类研发中心6个,引进、培育并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品种20余类100多个,填补了当地农产品的空白。
“台湾的农业是比较先进的,设立台创园,对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推动当地农业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仙居台创园管委会主任潘海滨说,为了做最高端的农业,仙居以台创园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质,为农业高科技示范和现代化生产提供展示空间。
因此,园区在引进项目时特别谨慎,十分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水平和就地转化能力。
位于仙居台创园核心区的不老贝四季精品果园,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弥雾栽培、苗木智能快繁、基于互联网实时远程操控及电功能水防治植物病虫害等农业前沿技术;与之相邻的大三种子种苗项目,其自主研发的花椰菜种子已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目前已经开始试验在仙居当地播种……
为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仙居与浙大在台创园内共建“浙大科技特派员创业园”。现在,由浙大教授张放等20多位浙大专家教授组成的特派员队伍,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到仙居各地指导现代农业发展。
带动: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推开耕旺蝴蝶兰项目的温室大棚,一行行排列整齐、蓬勃生长的蝴蝶兰呈现眼前。
时近年底,正是蝴蝶兰销售的旺季,这两天耕旺要出2000盆花。养护工人郑美娥仔细地查看每一朵花,在这里,她一天能赚到55元工钱。
“上个月赚了1500多元。”郑美娥本来是附近的村民,将土地出租给园区统一耕种管理后,她每亩每年能收到250公斤粮食的租金,加上在园区里就近打工,收入比原来自己种田要高出许多。
在浙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项目现场,4000多平方米的科技大棚已完成主体建设,樱桃等果树长势良好。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叶永勇介绍说,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今后果园的养护,都将由当地劳动力承担。
“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仙居台创园管委会副主任罗宝辉说,截至目前,园区已为周边农民创造并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新型农民3000多人次。随着项目的不断落地,这些数字也将随之扩大。
更为重要的是,高度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如铁皮石斛项目,带动了全县铁皮石斛生产企业9家600多亩;蓝莓项目,带动了生产企业两家300多亩……这些入园项目的示范带动,对仙居区域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都是一次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