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馆动态 > 新闻正文
【仙居古村落】下张村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9-6 10:10:50

下张村作为民国下张乡公所所在地,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其变革较之周边村落来得更为彻底。对此,现存的老建筑上,依稀可见的当年政治标语便是一大例证。


撰文/ 落日楼主   供图/面包房

下张村是位于下各镇境内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庆云乡;清代时,属于三十五都。民国时,现下各镇分鹫峰、下张两乡,下张系乡公所所在地。解放初,下各镇分设怀仁、下张、张店、新路四个乡,下张为乡政府驻地;一九五八年,仙居以区建设,建为怀仁、下张二个管理区,下张村属于下张管理区;一九六一年体制下放,建为怀仁、下张两个人民公社,下张村属下张人民公社。一九七零年,下张、怀仁两公社合并称东方红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下张村划归怀仁人民公社。嗣后,怀仁公社撤并至下各镇,下张属下各镇管辖。

下张村之村名盖源自于村内的姓族。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下张村因祖居张姓,位于永安溪下游而故名。不过,仙居张氏宗谱关于下张村名的记录却有不同。如《乐安张氏宗谱》中,下张写作夏张,似乎与夏阁及夏季的洪水(夏涨)有关。相类似的例证我们可以在西乡的夏历垟得到应证。据传说,夏历垟村名的来历源自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场洪水。为此,下张村或本作夏涨,即夏季洪水暴涨之地。

下张村地处永安溪、朱溪港的交汇处。其北有永安溪,西有朱溪港。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朱溪之水源出“朱溪南山黄岩界,北流经朱溪镇西,又北经后峰东,又北经下应东,又北迤东经下林谢南,迤北经下叶山东麓,又西北经瓜州山麓,有水自西南来注,是为双溪;又北为下末渡,又北为下华渡,又东北为大狗洋渡,东北流经黄粱陈之南,又东经下各之北,又东经蒲潭山北麓,折南迤东,北流入于大溪。”由此可知,历史上有一度时期朱溪港曾流经下张村南,下张村的地域或为永安溪、朱溪港交汇的“沙渚”。

下张村的所在实为下各平原的中心地带。其地近永安溪水道,水运交通方便,加之周遭四通八达,可谓枢纽之地。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下张村西南有下华渡,可抵县城及大战等地;其北有后林渡,可达杨府、大路;东北有黄梁陈渡,经界岭可抵临海;东面可达下各。不过,正如下各一带谚语对黄梁陈的描述“有囡肖畀黄梁陈,大水湍开无处寻”一样,由于地近水滨,易遭洪涝之灾的缘故,下张村的兴盛要远远晚于与其有相同区位条件的下各。当宋代的下各已是“辐辏万家”的繁华之地时,下张村或许还是一饱受洪涝灾害的砂砾之地。直至清代,随着水道的变迁,下张村的区位重要性方才开始凸显。

清代是下张村开始逐渐走向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下张村在经济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村虽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落,但随着集市的发展,蚕桑、手工业以及商贸等副业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清代时,村内从事粮食、木材贩运活动的曾不在少数,亦有以撑船或编织为业的。特别是在编织方面,棕织曾是下张村的传统产业,其村出产的棕衣曾远销浙东南沿海地区。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其行政地位的提高。据《光绪仙居县志》载,清康熙十一年,下张开始设市。至民国时期,下张村形成了前街、后街两大商业区,并成为了下张乡乡公所所在地。

历史上张氏是下张村内的主要姓族。下张张氏即仙居人俗称的“东张”(对此,笔者在《虎坦》一文中以为源自湖淇园张氏,有误。)。据《邑西张氏宗谱》载:南朝梁武帝时(502-548)有张云贞人任始丰(天台)县令,定居天台。传十五世文伏,任山西太原刺史,与同僚别驾金汝玉(仙居板桥人)契交。金以女许配文伏次子成昺为妻。因金五子,文伏子入赘于金家,携卷移居,遂为乐安邑西张氏,亦称西张。成昺续娶市桥袁氏,生三子,长子信,次子仅,三子侣(早逝),并携眷移居市桥。数年后,再卜居城东二十里夏张(下张),即俗称的东张。下张张氏历史上的科举,进入县志记录的仅有张逢春一人,为光绪年间恩贡。



      知识拓展  

仙居张氏


张氏的来源说法不一,各姓氏书皆不相同。《风俗通》认为张、王、李、赵,皇帝赐姓也;《元和姓纂》、《姓解》、《古今姓氏书辨证》则记载张,皇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以为氏。而《通志》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古代命名姓氏的规矩。并认为晋有张解,字张侯,自此晋国世代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其主张张氏属于以字为氏。

仙居张氏亦源流诸多,盖有西张、东张、南张和南楼张之分。西张与东张本同支而异谱。据《邑西张氏宗谱》载:南朝梁武帝时(502-548)有张云贞人任始丰(天台)县令,定居天台。传十五世文伏,人山西太原刺史,与同僚别驾金汝玉(仙居板桥人)契交。金以女许配文伏次子成昺为妻。因金五子,文伏子入赘于金家,携卷移居,遂为乐安邑西张氏,亦称西张。成昺续娶市桥袁氏,生三子,长子信,次子仅,三子侣(早逝),并携眷移居市桥。数年后,再卜居城东二十里夏张(下张),成为东张。子仅入赘南门外赵岙,后无子嗣。故西张和东张皆奉张文伏为始迁祖,时间大约在五代十国后唐时期。自八世后开始分支,分别居上官、虎坦、碧丹岩、支埠头、前应、岭下张、三桥、岭脚、十都英、米坑、上张、横溪下街、三枣园等地。

仙居南张以唐张九龄为祖上名人,奉张肇为仙居始迁祖。据《乐安张氏宗谱》载:先祖张怀谅,系曲江九龄公之后裔。传三世彬,避闽乱,由闽徙居温州永嘉张溪。其孙肇徙居仙居二十都桐峰(今大张村)。黄巢兵乱时,有张嗣宗徙居官路石井。十五世孙翕迁居下各湖淇园;十六世梦亨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分居后岸、西井;十七世运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分居大战后转居张店。又有张儒等迁居二十四都黄坑,后又分居上张、邵弄等地。仙居南楼张氏奉张伯一为始祖,自金华迁入仙居。据《邑西张氏宗谱记载》:南宋时期,有张伯一由金华迁入仙居县后,后分居东门、大井头、下汤、前村、横街、张施岙、上陈、下园、下卢、大庙前等地。

仙居张半县,围城两圈半,历史上张氏一直是仙居的大族和望族。自唐代开始,张氏一族就人才辈出。。如唐代有文学家张文伏、宋代有政治家张次贤,元代忠义张华宗,明代张俭、张壤、隐土张堂赏,清代又有文人张明焜、张相维、张日宣、张钟参。此外,民国的同盟会员张任天、张昌先、张乐及抗日团长张光宇皮革专家张铨、九三学社员张震旦等等,皆出于是族。特别是在保家卫国方面,张氏作为邑内大族,可以说是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如嘉靖丙辰(1556)倭寇犯仙居时,西张张约(字存博)连同族人曾聚誓西张祠堂五凤楼前,并率一百多名族人御敌于光明山,战败被执,贼割其舌,犹喷血骂不觉口而死。又如民国期间,全县各地二百多人曾在西张祠堂五凤楼前誓师,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

开放时间

党校分馆
8:00-21:00

总工会分馆
8:00-21:00

安洲书苑
8:00-21:00

总馆开放科室周一闭馆
周三上午业务学习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仙居县解放街

电话:

传真:

邮箱:

关注我们

扫一扫

仙居县图书馆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