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掌故数则
辑录/落日楼主 供图/网络
清季中后期仙民多流寓浙西
《光绪仙居县志•版籍》云:“我朝定鼎之初,仙幸无恙。无何迭遭寇乱,灾歉相仍,几有民卒流亡之叹。赖圣天子休养生息,以至于今,户口日增,奚止十倍。然地仄人满,每思轻去其乡。近以寇乱既平,远佃外郡者,不知凡几也。”李芳春《北游日记》云:“十一日过东关。守风逾时,岸上有兵卡在焉,人家荒落,或曰尚有五六十家,皆吾乡侨寓者也。兵乱以来,浙东西死亡过半,良田美宅,弃无人收,吾邑苦少田地,遂散之他乡,田其田,宅其宅,价廉而人多,今直至孝丰(今安吉县内)等处矣。”按:有清一代,吾邑前因屡被兵革,民多流亡;后因地仄人满,人又多远佃他乡,及至清末太平天国之乱,以浙西民惨遭屠戮最惨,十室九空,故邑民多适之。
烟叶亦名相思草
《光绪仙居县志•烟叶》:“烟叶,一名淡巴菰,一名相思草。本地虽有种,不及来自松阳者之良也。”有关烟叶亦名相思草者,仙邑有传说如下:昔有一秀才赴京赶考。路经一石桥,见桥下浣衣女子甚美,为其所动,过桥三度回首顾视,挽辔不前。浣衣女亦知秀才心事,两者一见钟情,遂约定待秀才中举后回来迎娶。是年秀才果中举,然当其敲锣打鼓打算迎娶女子时,可惜石桥依旧,人事已非。那浣衣女子已于一月前过世。秀才悲痛至极于女子坟前拜祭,痛哭之余,依稀入梦。恍惚间见一女子飘然而至,仔细审视恰浣衣女也。女子笑容依旧,至前曰:汝之心意奴家明白,可叹如今阴阳两隔,今生自是无缘。若君难遣相思之苦,可将坟头一阔叶草移家种植,待长成后收取它的叶子晒干收藏。若相思苦来可卷而吸食。秀才觉后,方知一梦,然果见女子坟旁有一颗阔叶草,遂按女子所言行之。每至思念浣衣女时便卷来吸食。适那阔叶草燃起之时,秀才仿佛依稀见到了洗衣女子的笑腼,相思之痛顿减。此阔叶草便是后之烟草,吸烟之风由是遂行。按:邑之西乡,烟叶亦称“心有不甘草”,或“相思”与“心有不甘”相仿故也。又1492年哥伦布发现中美洲印第安人喜叼一植物的叶子,当地人称之为“灵草”。吸食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一时吸不到就会难受。于是,“灵草”便又被称为相思草。其间亦有传说如下:很久以前,在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一片土地和牧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分恩爱。几年后,他们有了一对粉妆玉琢般的女儿,有了成群的牛羊,仓库装满了谷物,生活丰足而平安。不幸的是,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丈夫整日郁郁寡欢,寝食无味,妻子心痛了,便告诉他,在她死后,坟头上会长出一株阔叶草。在妻子死后,丈夫依着妻子的叮嘱,把坟头上的草叶卷成筒,吸上一口,觉得清香,爽口,提神,使人心旷神怡,烦闷顿消。丈夫知道,这是妻子在为他祈祷祝福,在为他消愁解闷……从此抽烟便普及开了。(是说可参见近人所编之《烟的故事》一书)由是可见,吾邑烟叶称相思草者,并非偶然;当为明清之际,烟叶种植流入吾邑之时,与其来源之传说一并流入。所不同者,一为农场夫妇;一为秀才与浣衣女,乃风土文化作用之结果也。
宋以降仙邑多饲乌猪
《光绪仙居县志•宝积院》:“在县东南三十里,宋治平三年建。《赤城志》绍兴十八年重建,宝佑间琢石为佛像,即秀溪之双庙寺。”《夷坚志•宝积行者》:“台州仙居县宝积寺,虽小刹而从来规矩整严。绍兴中,僧圆悟主寺事。园人陈甲常种蔬菜来鬻,直堂行者庆修窃其一畦,陈妻王氏知之而不克与竞,但仰空咒云:我所失菜,直一贯二百钱,数你做畜牲还我。已而庆修病伤寒,因自汗失音,困乏欲绝。人问所苦,不能言,惟坠泪而已。寮众以粥饮强灌之。奄奄几一岁,忽瞿然而起,语人曰:向来实不合取陈家菜,遭彼设誓。忆昨病痖时,见黄衫公人来云:王大伯叫汝。即以黑衣加我体,大伯者,王氏兄也,遂被驱入其舍,后先已有七八人在彼矣。约月余,夫独挈我至陈园,顾视自身,乃成一猪,窘急思归,而为系缚,且以糟食喂饲我。数月后肌肤充腯,持货于张屠,正得钱千二百。屠施刀猛刺喉下,痛不可忍,大叫一声,焱若梦觉。自是疾疗。徐以其事询诸人,所说皆同。”(是篇《光绪仙居县志•杂事》作‘王大伯呼汝’) 按:邑志之风土志于邑人饲猪多有所载,于所饲为何种猪,却皆以“其种不一”言之。而考诸“宝积行者”可知,宋时邑人所饲之猪当为乌种猪(俗呼“两头乌”、“乌叠猪”或土猪),行者庆修所谓“以黑衣加我体……顾视自身,乃成一猪”则可为明证。
宋季仙邑的吕祖信仰
《夷坚志•仙居牧儿》:“台州仙居民王三入市,逢乞子卖泥塑吕先生像。买归供事之,香火甚肃。小儿十岁许,亦每日敬拜。曾牧牛山坡,见白衣道人过前,亟从牛背跃下,挽其袍,呼为吕先生。道人曰:汝安得以此见称,且何为识我?儿云:你便是我家供养的,面目衣裳一般,只是身体长大不同耳。道人笑,将一钱置于儿手,戒之曰:汝要买物吃时,但用此,尽取尽有,惟不得向人说。儿喜,归家,密白其父,开手示之,才用一钱毕,又有一钱在手。经月余,父忽起无厌之心,施竹畚于旁,命儿伸手拂之不已,钱随而坠下,至三日,所得十余千。明日,不复有矣。”是篇“吕先生”云者,吕洞滨也;仙邑民间所祀“吕祖大仙”者即是。或以为“吕师囊”,非也。 按:《夷坚志》所载吕洞滨事迹颇多,记述当中或称之为吕仙翁、吕翁、吕真人、吕公、回道人,而亦有以吕先生称之者。若“仙居牧儿”、“鲍同及第”(府鲍府史,生三子,少时皆俊秀,读书有声。父梦道人,青巾白袍皂絩,抱墨桶置其庭阶,如世所谓吕先生,顾其三子曰:兄弟三人同及第。故悉使更名,伯曰同,仲曰回,季曰冏。其后独同登科,而回、冏不第。乃验其语。”)即是。
仙邑旧俗尚“冷葬”
《万历仙居县志•风俗》:“顾(仙居)山居野处之性简吝不知礼节,惜嫁女之费生辄溺之,卜营宅兆远至数十年不埋其亲,于慈孝之义谓何?”所谓“卜营宅兆远至数十年不埋其亲”乃停柩待葬也。而考诸邑人停柩待葬方法有二:一者为“厝”。考之乡里传闻,大族厝于祠堂、生圹;穷民则厝于义厝、乡间道旁,若《光绪仙居县志》:“(义厝)在北门外,平屋七间,同治二年,贡生王钦炳建,为穷民停棺之所,复捐田十亩地八亩,岁守租息,为择地掩埋之费焉”;一者为殡。殡者灵柩停放于家之堂屋、菜园。若《万历仙居县志•孝友列传》:“杨治卿,天性纯孝。父病闭结,以指挑出之。父死,哀痛迫切,卧棺下者三年。”“厝”、“殡”,则即俗说的“冷葬”。若《浙江风俗简志•台州•热葬与冷葬》云“冷葬是人死后,发丧到墓地,在墓地上用砖瓦或石板砌成明坟,将棺材放进明坟里;有的直接将棺木停在墓地,棺材顶盖上稻草,叫‘茅殡’;还有将棺木放进高燥的岩洞。” 按:“冷葬”之俗不惟吾邑独有,它邑皆有之。考其源流,则或出于堪舆择地之观念作祟,“卜营宅兆”是也;或出于无钱营葬,“(王钦炳)捐田十亩地八亩,岁守租息,为(穷民)择地掩埋之费”是也;或出于孝义,古有三年孝礼,杨治卿“卧棺下者三年”是也;或出于礼俗忌讳,以为人死后发丧至墓地直接下葬,尸体之腐臭土地老爷不喜,不佑死者,此则乡里俚闻有之。
明季仙邑“打郎”之俗
《万历仙居县志》:“男子娶妇,群聚肆谑谓之打郎;女子一为媵则终身不获配,此二事尤可怪也。”仲长统《昌言》云:“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转引自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风俗通》云:“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死。”《清俗纪闻》:“(合卺之后)此时,亦有母亲及亲戚中妇女姐妹等皆来房中谈话、饮酒之事。新娘不答话,诸事均由傍娘、养娘等代答。”由此可知,仙邑所谓“打郎”即如今之“闹洞房”,或为瓯越时期氏族之巫风遗俗(即县志所谓“尤可怪也”)。(近时,邑人于“打郎”已经陌生,抑或因“打郎”“ 群聚肆谑”有碍风化,该词已流于贬义。若乡人责其子游荡无业,不服管教,则以“到处打郎”骂之。
按:法兰西人类学者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中有关原始氏族婚礼的描述以为:婚礼间之“肆谑”、“暴力”行为,若新郎被朋友打或骂、若族人群聚围观新人交媾,皆出于“分隔礼”——象征新郎已成年或生殖崇拜----为男女间结合催情,后者即仲长统所谓的“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也。然追溯其源流,“闹房”之俗当盛行于汉代。《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先秦之时中原地区婚礼则端正、肃穆,未有“打郎”(闹房)之俗。而至有汉一代,北方皇权势力逐渐南侵,南北文化开始交融,南方氏族之“打郎”习俗,亦流波至北方,后遂演变成“闹房”或“喜闹”。
宋时仙民好食牛肉
《夷坚志》:“李田(由)者,台州仙居人。其子某,梦人推一车过门,满载皆书卷,问何等文书,曰:他年南省及第人姓名也。揖而求借观,许之,遍阅无己名,独有李遂夫者。车人指曰:是尔姓名乎?漫应曰:然。其人曰:此一乡皆食牛,而尔家三世独不食,当父子皆登科。既觉,亟更名遂夫,果与父相继擢第。”《光绪仙居县志》:“李遂夫原名田初,梦人推车过门,满载皆书卷,问:何等文书?省中及第人姓名也。揖而求观,许之,遍阅无己名,独有李遂夫者。车人指曰:是尔姓名乎?漫应曰:然。其人曰:此一乡皆食牛,而尔家三世独不食,当父子皆登科。既觉,亟更名遂夫,果中。”又《光绪仙居县志》:“李由(是志确切,夷志误也。),字民载,绍兴三十年进士,仕终奉议郎,知玉山县(江西),以直道自任,廉介不受请托。民有讼立决,不拘于时,尽日坐厅事,重门洞开,上下之情,罔有不达。子遂夫,字良夫,隆兴元年进士,终宣教郎,知长溪县。”《宋会要辑稿•刑法》:“浙人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丁屠牛。” 按:宋时邑人好食牛肉乃是时世俗社会风气之使然。《夷坚志》载李氏父子因其家三世不食牛肉而皆登科,为士族传统农本思想之体现。若《宋刑统》:“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刑律也;李氏父子不食牛肉皆登科,风教也。
嵊县支浦庙所祀为仙居令陈廓
《赤城志》:陈长官,失其名,今为嶀浦神,见《庙碑》。《万历仙居县志•官属》:晋令,陈长官,失其名,今为嶀浦神。又“后晋令”,陈廓,睦州清溪人。天福二年(公元938)任。见嵊县嶀浦《显应庙记》,《赤城志》无考,疑即为晋令陈长官。《康县仙居县志》:晋令,陈。《光绪仙居县志•职官志》:《赤城志》云失其名,今为嶀浦神,见庙碑。又“五代吴越”永安令《顾志》载陈廓,睦州青溪人。《郑志》同。《民国嵊县志》:嶀浦庙,《嘉泰志》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祀陈长官,额曰上善济物侯;《宝庆续志》:杜春生《越中金石记》曰陈廓漂流;《夏志》宋嘉佑七年七月朔(公元1063),乡贡进士为知县高安世作记曰……询诸庙宇得石晋天福(公元936-941)诰敇,即侯始封。侯姓陈氏,为台仙居令,始过此,目山水之胜绝,有志而宅焉。官休维舟,遽尔覆溺,灵气发越,使吾民祠。《剡录》(成书于公元1214年):溪口为嶀浦,苍崖壁立,下束清流,深者为渊潭,浅者为滩踷,有山盘峙,下临清流,是为长官祠。《水经注》:浦阳江,峤北有嶀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也,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 按:嵊县嶀浦神曾为仙居县令已确信无疑。然历代《嵊县志》以为系五代陈廓,《万历仙居县志》亦以为嶀浦神即陈廓,亦即晋令陈长官;《赤城志》:陈长官,失其名,今为嶀浦神,见《庙碑》,或为《赤城志》有误;而《水经注》则云嶀浦有庙甚灵验,则可能系嶀浦庙原来所祠为他人,抑或是地方山川神祗崇拜(因嶀浦处水深滩急,极险,旅人多溺亡,土人是以为祀;考陈廓亦溺亡此处),后改祠陈廓。
明季王峻用出使朝鲜
光绪《仙居县志》卷十三宦业“王一宁”条载:王一宁,名康,号节斋,以字行。宋朝奉大夫若九世孙。父峻用,字宗济,洪武十八年进士,累官国子监丞。永乐二年(1404)择才节大臣可使高丽者,廷臣交荐之,赐狐裘绣服往。高丽国王郊迎。比还,馈金珠裘马,却勿受。按:永乐二年,系公元1404年,是年距高丽亡国已12年。据《朝鲜王朝实录》(李朝实录)之太宗恭定大王实录载:十一月甲辰,朝廷使臣宦官刘璟、国子监丞王峻用,奉敇书籍赏赐来,以收到耕牛一万只,特赐彩币也……庚申,使臣刘璟等还,上饯之于宣义门外。另,《明史》、《明实录之太宗实录》因卷数繁多,尚未翻检,当有是条史料。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