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镇头村
戴日贡妻赵氏,五都镇头人,二十二而寡,无子,抚从子侄为嗣,卒七十三,邑令曾匾曰:“节励冰霜”。
——《光绪仙居县志》
文/落日楼主 供图/落日楼主
镇头村是位于横溪镇西北部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遂宁乡赤诚里;清代时,属五都。民国十九年,仙居县下设区,区下设乡,属于横溪区桃源乡。解放初,沿用民国旧制,属桃源乡;1956年,公社化时期,属于张庄管理区;1969年“撤区并社”,横溪、张庄、溪口合并为红旗公社,镇头属之。1982年,红旗公社改为横溪人民公社,镇头属之。1985年横溪撤乡改镇,称横溪镇,镇头属之。其后,镇头一直归属横溪镇管辖。
镇头村坐落于永安溪支流慈溪的河谷。村落三面环山,东南面为开阔地,慈溪自苍岭发源,绕过村庄东、西、南三面流向永安溪。旧时,沿永安溪乘船至横溪,经蓬仙桥、张庄、前村、镇头等地,在苍岭坑村上山,翻越苍岭抵达缙云胡镇,是为苍岭古商道。镇头村即位于苍岭古商道的苍岭坑口,故而其村名的来历相传也与古道的商贸有关。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其村地处苍岭古道之上,村西是坑,村东地势平坦,形势险要,是交通要道,为过往商贾落脚之地,村因而兴盛如集镇。又相传,该村的南北两头各有一片小店,并有上店、下店之分,故名镇头。
镇头村最早有文献记录始于宋代。盖因其地系苍岭古商道自平原进入山区的隘口,故为守土者所重视。据南宋的《嘉定赤诚志》载,宋时仙居境内设有兵铺六个,铺兵计二十五人,其中位于县西七十五里的镇头铺有铺兵三人。尔时,这三名铺兵每人每年可以向朝廷领取糙米一石五斗,春衣绢二匹,折布钱一贯五十文;冬衣绢二匹,绸半匹,绵十二两,折布钱八百五十文,可谓是待遇优渥。元明清三朝,仙居西乡的兵铺设置虽然多有变动,如明季在县西七十里设遂宁铺,八十里设柏溪铺,又清初曾在蓬仙桥设百总一员,部卒戌之以盘诘奸细,但所择场地仍多为镇头村周边的村落。
清至民国是镇头村最为繁荣的时期。众所周知,苍岭古道自宋代开始便是浙东南地区最为主要的盐道之一。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仙居县年销正引一千九百八十七引外(清代一引600斤),东阳、永康、武义三县,共年销正引四千五百十四引。”其中,绝大部分有苍岭古道运销。特别是民国抗战时期,内陆地区食盐需求陡增,苍岭古道更是成为食盐远销的大道,若镇头村还曾设有盐仓,以方便食盐的转运。此外,官方还在镇头村专门设盐兵“缉私”,以稽查通往苍岭的盐担中的私盐。可以料想的是,也正是这一时期,镇头村成为了《仙居县地名志》所说的“兴盛如集镇”的村落。村中的房屋沿古道而建,多有客栈、酒肆,而无日无夜过往的行旅匆匆的商贾、挑夫。
戴氏和郭氏是镇头村内的大姓。戴氏是镇头村较早的居民,其徙自苍岭坑村。据《苍川戴氏宗谱》记载,苍岭坑戴氏先祖本为福建人。宋绍兴年间,有戴明德者任侍御史,隐居温岭。传至第九世,有戴壅年老致仕,途径苍岭坑,见其地淑气清嘉,遂率其子筑室以居,后子孙繁衍,有迁居镇头者。镇头村郭氏大约在清代康乾隆前后自船山迁入。据村内老人相传,镇头郭氏始迁祖曾用篾罗挑着两个儿子欲逃难至下三府(即杭嘉湖地区,旧以钱塘江为界,全浙有上八府,下三府之分。),途经镇头时,戴氏族人建议可以寄居镇头村,并予以数亩农田耕种。嗣后,郭氏人丁兴旺,截止目前人数已经成为镇头村内与戴氏不下上下的族姓。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