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深幽,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仙居神山秀水,让这里的文化有了可以依托的载体。仙居悠久的佛教文化,又造就了仙居璀璨的古代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仙居石头禅院文化挖掘与扩建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石头禅院,据出土的文物考证及相关史料记载,它与河南白马寺建于同一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宋开宝八年(975年)改称大兴寺。现存寺院为文革后重建,位于仙居县福应街道石牛村。据介绍,那时的石头禅院在仙居乃至整个台州的寺院中,都算得上大寺院,寺中僧侣至少有500多人。清代名僧性磊、性彻也曾经“挂瓢”于此,当时拥有寺产田地上百亩。1985年台州市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该寺院遗址上挖掘出土东汉时期泥质红陶圆形花卉瓦当、泥质灰陶绳纹、印纹等陶器碎片及晋代“四出”圆钱纹墓砖。2006年又出土汉代韦陀菩萨石质像。
重建后的石头禅院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大殿内供奉泥塑佛像35尊,可容纳500信众举办宗教活动。寺院左侧还保留着宋德佑二年(1276年)住持释道慧于巨石上镌刻的大“佛”字,边长11.2米,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最大的单体摩崖阴刻魏体“佛”字。寺院前面为仙居县母亲河——永安溪,寺边溪中有一巨石,相传“石牛驮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石头禅院虽然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环境幽静,但远不能满足当今佛事需求。因此对石头禅院的文化挖掘,成为了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这对于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有着重要作用。但从寺院的现状看,布局散乱,设施简陋,场地狭小,功能不全,且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年久失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从长远来看,寺院的规模、结构、文化内涵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历史上江南古刹之名极不相称。
笔者建议,依法依规,实施石头禅院扩建工程,重现昔日辉煌。我们可以依法向民宗部门申请大兴寺恢复石头禅院之名,在此基础上,逐级向宗教部门申请石头禅院扩建工程。如果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在扩建石头禅院时,可在寺院的石头上大做文章。以石头为建筑材料,打造石质山门、石质山阶、石质僧寮、石质塑像等。在风格上,采取汉代古朴厚重的雕刻手法,让寺院散发出一种汉代寺院的韵味。这样可以与寺院左边的石刻大“佛”字、寺院边的石“水牛”相得益彰,打造现代意义的石头禅院。笔者还希望组织佛教与考古专家进行考证,对石头禅院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对于仙居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仙居的规划定位是:生态宜居之城,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的胜地。仙居碧水如镜,层峦叠嶂,空气清新。我们要立足仙居实际,发挥当地优势,打响“仙”字品牌。以仙居佛教文化为核心,以养生产业为载体,走文化旅游的道路,把仙居打造成国际化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