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首届台州市工艺美术节上,80后工艺美术师王金平展出的翻簧作品《钟馗》、《仕女》和竹根雕《布袋和尚》,以全新的工艺手法和创作风格,引起了人们关注。
创作出弯曲的翻簧
偌大的博物馆里,王金平只有一个小小的展台,并不起眼。然而,他独特的翻簧及精美的竹根雕作品,却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黄岩翻簧竹雕有100多年的历史,而这门传统工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日渐式微,从事翻簧竹雕的手工艺人也已屈指可数。此次艺术节,王金平带来了两件特殊的翻簧作品。
“我看过这么多翻簧作品,这是第一次看到能够弯曲的翻簧。”有观众非常好奇坚硬的竹簧是如何弯曲的。
据了解,传统的翻簧制作过程是把楠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饰人物、山水、花鸟等文饰。
“我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药水浸泡的工序。”王金平说,传统的翻簧经过加工后,虽然平整细腻,造型上可方可圆,但作品存在接缝,过渡不够自然,而且存放10年后就会出现龟裂的问题,可他的作品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并且能在手上把玩。
谈起创作过程,王金平说,当时朋友托他用翻簧制作一个茶叶罐,但传统的翻簧工艺无法完成。于是,他上网搜集所有能使竹簧变软、弯曲的药水,逐一进行试验。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终于制作出既保留色泽又能弯曲的翻簧。
“狮子王”钟爱竹根雕
王金平在竹根雕界有“狮子王”的称号,因为他雕刻的狮子活灵活现。
“竹根雕不像木雕,能够事先构图,按照图纸进行雕刻。”王金平说,每次的创作只能根据竹根的实际形状进行构思,而且锋利的刻刀随时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
竹根雕有“三难”,选材难、雕刻难和保存难,其中选材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竹龄达到5年以上竹子的竹根,其密度、厚度才能达到雕刻要求。王金平现在使用的竹根大都来自金华的磐安和东阳,台州本土的竹根无法达到这个标准。
在王金平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他在2011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作品《吝啬鬼》。该作品塑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年人的形象,其衣服的纹路、手上的斑点和盘曲的双腿,都来自于竹根原有的纹路和形状。
“当初一拿到这块竹根,脑海里就浮现了中年人的形象。”王金平说,为了保留竹根原有的特色,他并没有对竹根进行太多处理,这样反而在视觉审美上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80后的雄心壮志
1982年,王金平出生在仙居县溪港乡的普通农家,他从小就对竹根雕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三那年,王金平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利用圆刀在一根烂木头上创作出竹根雕《竹中有鼠》。
由于对竹根雕的热爱,当时读高一的王金平在朋友地建议下,独自前往东阳,拜入木雕大师胡先民门下学习。从一开始磨刀、修光到打毛坯,天赋加上勤奋,让他很快掌握了木雕这门艺术。
2000年,王金平进入东阳当地一家竹雕厂,作品按客户的需求临摹制作。2005年,他厌倦了这种毫无创意的生活,回到椒江改做船舶销售。同年,他在电视上看到罗启松以及翻簧无人传承的新闻,就去黄岩拜师学习。
经过几番折腾,发现自己对竹根雕更感兴趣,于是王金平又从事回老本行。而不同的是,这次他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之后,他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级的博览会中获奖,也证明了他更适合艺术这个舞台。
“按部就班的制作并不适合我,我希望创作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王金平说。
作者:王晓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