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的戏剧团在民国时非常有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应老三等人埋伏在广度三井塘头岭,与顾兆焕所率领的前往叶家山接戏班的白旗派人员发生械斗,曾致对方八人死亡。
文/落日楼主 摄影/谛听
叶家山是位于广度乡东北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庆云乡;清代时,属于三十一都。民国时,属于项斯乡;解放初,广度一域分设广度、三井两乡,叶家山属三井乡。1958年,仙居以区建社,建为三井、广度两个管理区,叶家山属三井管理区。1960年,三井、广度两乡合并,改称朝阳公社,叶家山属之。1981年,朝阳公社改称广度人民公社,叶家山属于之。嗣后,公社改称乡,叶家山属广度乡。
叶家山的所在是仙居县与天台县的交界处。村落位于山麓之上,东面为箸笼坑;西面为叶家坑脚;山麓之下为一自西南向东北的溪流,俗称“小溪”。小溪发源于广度的牛栏头,其水经流叶家山脚后,流入天台境内,最终汇入始丰溪。小溪流域零星还散布有数个村落,自上游而下,分别为下张、宋家山、下湖溪、江岙、里岙、张岙、路坑等。旧时,叶家山的谷物加工即在路坑水碓。路坑位于小溪的溪谷,水流充足,其村内的水碓曾为江岙、张岙、里岙四村所共用,时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零年代机器碾磨普及之后。
叶家山之名盖与其最初居住的姓族相关。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叶家山因村前有龟山,村后有蛇山,中间为盆地,形似燕窝,故称燕窠山。因祖居叶姓,则改称叶家山。”不过,在《光绪仙居县志》的记录中,叶家山之名只存在于县境全图里,乡都中并无其名。故叶家山最初或为村落的名字,因祖居叶氏而得名,曾有叶氏、周氏、李氏先后居住过,但随着诸姓的消亡,到了清代晚期时,叶家山只是作为山的名称而存在。
叶家山再度作为村名是在鲍氏迁入之后。明代万历甲午(1594),鲍氏有鲍昂岁试为县廪生,苦读于广度寺,因爱慕广度山水,遂举家迁居叶家山。嗣后的三百余年,子孙繁衍,逐渐形成一个名叫新屋的村落(《光绪仙居县志》作“新屋庄”)。迨至民国时,新屋改称为叶家山村。叶家山现今的村落规模最早即以地名叫新屋里处为起点,后逐渐扩展到里透、坦头、茅山头、田坦等处,截止近年共计有160余户,600余人。村内曾有水井四口,为村民日常用水的来源。村落的东北面有一座水口庙,俗称老爷殿,所供奉者为潘尊人(相传其有二兄三弟)。旧时,因为村落位于小溪北岸,过往大多通过小溪上的石拱桥,出入只有一条路,故历史上其曾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村民相传,民国时期的林介早曾意图攻打叶家山,但因其易守难攻而作罢。
叶家山村内的传统经济曾一直以农业为主。村子的中间有条山坑,村民们引用坑里的水进行灌溉,在山坡开垦的梯田上种植水稻、玉米、番薯等作物。旧时,每年春季开耕之前,村民们都会用猪肉、豆腐为供品,向村落西南面的土地庙中的土地老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国时期,村内还曾流传有祭祀耕牛的习俗。不过,总体来说,由于人满地仄,村内旧时也少有因农耕而聚积成为的巨富之家。在手工作业和商业方面,也不甚发达。早些年,村民们所需要的生产用具,诸如锄头、柴刀等,大多是由游走于乡村的永康人所打造。大多数时候,村民们会将打铁的师傅请至村中,由有需要的人家轮流供养,并帮助打造用具。村内亦曾有南货店两家,分别由鲍太明、鲍方星经营,所售为酒、糖等日常用品。至于生病求医等,尚需到断桥、仙居城关等治疗和抓药。
叶家山所在的周遭村落也未形成过集镇。旧时,自仙居县城北门出发,翻越青尖山,过王田、广度、铁炉、寺加坑,穿越天台小溪坑、新屋王、燥坑等村落,近可到天台的街头,远可抵绍兴、杭州,但叶家山并未在通衢之上。为此,在通公路之前,叶家山村民的赶集需到杨府、白水洋或仙居城关。据村民介绍,自叶家山出发,沿山路到杨府,步行需花费三个小时时间,至城里需要四个小时;而到白水洋,则会选择翻越大雷山,费时也大约是四小时。上世纪八零年代前,村内曾有组织有业余剧团,办有炒茶厂和戏具用品厂,村民们的演出和茶叶、戏具的外销,也大多是步行山路而往。
叶家山村的村民除嫁的外都为鲍姓。鲍氏迁入仙居在宋代,明末时派分至叶家山。清代嘉庆、同治年间,村内曾分别出过一位登仕郎和秀才。民国时期,村民多有在外从军者,比较有名的有鲍直才,黄浦军校18期步兵科毕业,曾追随远征军参加过松山战役,官至上校团长,解放时期随军至台湾;还有鲍佳子,村民相传其为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后追随蒋至台;另有鲍氏族人还曾担任过浙江保安团官员的,其家在解放后被划分为了村内惟一的官僚地主。村内在清代乾隆之后,还建有鲍氏宗祠一座。旧时,每年的清明节会在宗祠内举行祭祀活动,并分发馒头。每次,普通族人可以拿到一双,六十岁以上、大学毕业的可以多拿一双。
叶家山村内的老住宅也多民国时期。房屋主要集中在茅山头,上坎和新屋里,依照山势坡度,呈梯形分布。这类老住宅青砖空斗为墙,黑瓦,原为院落布局,但随着部分的倒塌,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院落。目前,可以找到的还有上坎的四合小院和新屋里西侧的围屋。上坎的四合院座北朝南,呈长方形,南面为门台,北为明堂,东西两侧为厢房,为穿斗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系鲍佳子的故居。新屋里西侧的围屋保存最为完整,房屋通体呈四方形三层结构,从北至南有两条路廊,四个进口;围屋中间为天井,四面各有一个明堂;门小、墙高、窗小,颇具防御功能。据村内的老人介绍,该座围屋系村内部分鲍氏族人集资建造,每户人家仅有1间,建造时间大约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距今已经75年。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