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箨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竹山,与天台接。唐天宝中,明皇梦一人紫服而朝,自称竹山神,来呈瑞凤,翌日果有凤翔焉,遂改今名。其侧有瑞峯,又上有栖凤亭。东有广度寺。由山北麓行二十里,即天台 罗城岩,中宽邃,可屯兵,路极迂险,仰攻最难。国朝顺治中,陈汝安、周钦贵踞之为乱。
——《光绪仙居县志》
文/落日楼主 摄影/谛听
周坑是位于仙居县广度乡西北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升平乡,清代时,属于二十九都。民国十九年,县下设区(镇),区(镇)下设乡,属项斯乡(有待进一步考证)。解放初,广度一带设三井、广度二乡,周坑属广度乡;一九五八年,仙居以区建设,广度分三井、广度两个管理区,周坑属广度管理区,隶属城峰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建三井、广度两人民公社,周坑属广度人民公社。一九七0年,三井、广度两社合并称朝阳人民公社,周坑属于之。一九八一年,以广度寺命名,朝阳人民公社改称广度人民公社,周坑属之。其后,周坑一直属广度乡管辖。
祝家辽
坑之村名因祖居周姓而地处山坑得名。上世纪八零年代时,周坑大队涵括了周坑、六培山、祝家辽、东平、桂潭、桂潭口、大坪、大田、祝大坪九个自然村,其中以周坑村最大,共计有64户,280余人。故当地的谚语中有“仙居出北门,周坑第一村”之说。周坑因周姓而得名,但随着周氏的消亡,已经演变成为由孔、王、蒋、程、项等七个姓氏的杂纳村。周坑的孔氏来自磐安的榉溪,属于孔氏南宗,迁入时间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前后;程氏则来自磐安方岩下;至于其他的几个姓氏,也分别自各地迁徙而来。
周坑村为仙居县城北面的门户所在。自仙居县城北门出发,沿盂溪而上,经祖庙、西坑、古潭、桂潭口、祝家辽,即可抵达周坑;而自周坑,向东北翻越六培山,可以达磐安;向东北,经外井坑,可以进入天台境内;向东南,经石研头,可以到达广度的水口。早些年,周坑村民的外出即依靠这些石头铺砌的山道。他们到城关赶集,有50里路,需要天没亮就起身,午后即需赶回,往往到祝家辽时,天就已经大黑。当然,也有到磐安赶集方岩下赶集的,如此需要翻越六培山。此外,周坑作为一个姓氏庞杂的村落,也即与其交通区位相关。
周坑村落的位置坐落于六培山山麓。其北为六培山,南为祝大坪、西为祝家辽,曾是九个自然村中最为东面的一个村落。村子内尚有上坎、下坎、新屋里、孔屋基、西园、隔坑、屋场诸地名,分别代表了各姓氏的聚居点。村内的老住宅多修建于民国时期,以砖、石和木头为基架的二层结构为主,盖石头往往作为墙基,自二楼则改以青砖空斗结构;房屋也多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部分住宅尚留有天井和庭院。另据村内老人回忆,周坑村的房屋曾以上坎的陈氏住宅最好,为台门式结构,共计18间,后毁于火。村内尚存有较为古老的水井3口,老爷殿3座,东、西村口各1座,村南1座,其中村东老爷殿所祀奉的为白鹤灵康大帝。
周坑周遭也是仙居最早的开化之地。其村西5里地为祝家辽(据《祝氏宗谱》载:祝氏始祖祝宗溢居金华浦江,四世祝王居仙居祝家寮),旧谚有“先有祝家辽,后有仙居县”,此谚语也恰佐证了仙居历史的发展脉络。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仙居在建县之前曾作为天台的南乡,而周坑、祝家辽所在的广度一域较仙居其他地方距离当时的区域行政中心天台更为接近,也更容易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诸如周坑东面的紫箨山,宋代时流传有唐玄宗与竹山神的传说,即是广度或者说是仙居融入国家文化叙事的一个例证。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