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俞荣火跟着全村人一起种植1100亩地;1983年,他只要跟他的父母管好自己家的3亩地;2008年,他又要帮着村民管理起800亩地;到2013年,村民将1500亩地都交到他手里。
从普通的农民到合作社负责人,再到创立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农民变股东,这30多年来,俞荣火经历了中国土地改革的诸多变革,而自己,也成了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变革的一份子。
合
跟着父母一起出工“赚工分”,却吃不饱饭
今年51岁的俞荣火,是仙居县横溪镇郑桥村的村民。1977年,还在念初中的他,跟着父母出工去生产队里“赚工分”。
每天上午7点,父亲扛起家里的锄头,冲着隔壁几户邻居喊了几声“开工了”,邻居就纷纷拿起自家的农具“上班”去。
“我那个时候十五六岁的光景,算半个劳动力,按照规定,出工一天,可以赚5工分。”俞荣火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因此,周末时,他也要去“上班赚工分”。
“即使那样,我们家还是吃不饱饭。”俞荣火回忆,郑桥村当时一共有1100亩耕地,全村1700多人,共分成17个生产队,平均亩产粮食800斤左右,“有一大部分粮食是要用来缴税的,最后分到我们自己手里的就不多了。”
每年一到年底,俞荣火一家五口还得跟亲戚借粮食度日。
分
“包干到户”后,终于吃饱饭了
俞荣火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干部宣布“土地以后承包到户”时,全村人激动地欢呼雀跃的场景。
“本来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生产队分工的,生产队统一安排种什么就种什么。新政策规定,那些地可以分给农户,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耕种。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实在太振奋了。”俞荣火说。
当时的俞荣火已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大小伙,算得上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当天,他的父母回到家之后,就和他商量着,怎么安排好这即将要分到他们家的3亩耕地。
当年冬至前,郑桥村的土地已经全部分配到户。冬至一过,选择种小麦的家庭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俞荣火家决定把一半的地用来种水稻,另外一半则用来种小麦。水稻一部分可以上交,另外一部分可以留着自己吃,小麦则可以全部留下来自家用。俞荣火说:“家里人都爱吃面食,这些小麦打成粉之后可以做面、做馒头。”
郑桥村村民对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热情,从当年的粮食产量上足以看出。“一般一块地可以种两季。承包到户之后,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了,就会想着法子提高产量。承包之后的头一年,我们村每亩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俞荣火说。
合
成立合作社,注册稻米商标
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郑桥村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或做生意。这些外出家庭的耕地一部分让亲戚耕种,但也有部分耕地被闲置了。
怎么让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
2008年10月的一天,俞荣火和几个村民在家看电视,新闻报道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其中提到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这个消息让爱动脑筋的郑桥村村民看到了促进土地流转的新方式——建立合作社。于是,仙居县七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此诞生。
合作社成立之前,也有不少种植大户,但种植、销售都自己管自己的,效益并不很高。“如果这些大户都集中到合作社内,统一种植,统一销售,那就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不少的成本。”俞荣火想。
到底最后的种植效果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大部分郑桥村的村民来说心里没底,而对于头一次以合作社形式种地的俞荣火来说,也没很大的把握。
购买什么品种的水稻?什么时候用治害虫的药,一次用药多少?水稻成熟之后怎么销售……俞荣火请教了多名农技专家之后,决定按照绿色稻米要求,将合作社的水稻生产基地打造成绿色稻米生产基地。
“比如农药这块,合作社统一管理的话,一方面可以拿到批发价,一方面规范用药,原先一亩地用药的成本要150元,现在成本已经减至每亩75元了。”俞荣火给记者算了算,一年下来,一亩地收益能多出来500元,这还不包括因统一机器收割等减少的人工成本。
说起合作社产的稻米,俞荣火特别骄傲:“我们的稻米价格是一般大米的5倍,因为是绿色种植,口感好,质量安全又有保障,销量上已经供不应求了。”
而在2008年时持观望态度的不少郑桥村村民,在看到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势头之后,也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2009年,合作社社员增加到87个;2010年时,社员已增加到112户,几乎占了全村的五分之一。
整合
农民变股东,每年还有两次分红
合作社的建立,让原本荒废的土地得以有效利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块土地是这个村民的,今年他愿意承包给加入我们合作社的大户,但明年他可能就不愿意了,那这个大户的种植情况就很受影响。”俞荣火在高兴为合作社带动郑桥村村民致富的同时,也对眼前面临的困境很头疼,“还有因为承包土地不一定连成一片,社员自己管理自己,种植、管理、收割等都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产品质量也没法完全得到保障。”
能不能像工业企业办工厂一样,以股份的形式建立一个农业经营组织?以土地入股,而这些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则是股东?
俞荣火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仙居当地政府的支持。
2013年1月,仙居县新合股份合作农场成立,这也是浙江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
农场以社员土地入股作为参股条件,统一布局、分户生产、统一经营,并采取二次分红的模式经营。
当年,有132个股东入股。
“合作社规定,每股是6亩地。像我自己,我家兄妹三户家庭,每户2亩地,一共6亩,刚好凑够一股。我们兄妹几个商量之后,把这6亩地的使用权都交给我。我就以这6亩地入股到农场,农场就可以拥有这些土地十几年的使用权。”俞荣火说,其他的130多个股东也都是这样操作的,“这样做,能让这些土地固定下来,方便更高效地管理。”
另外,农场除了对农户的种植进行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还开办了米面、年糕加工厂。股份制改革后的仙居县新合农场,还享受到了银行100万元贷款额度。
为了保障农户在收成不好的年份也有一定的收益,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农业保险基金,将每年40%的利润放入基金中。
“132个股东已经收到了比市场销售价格高10%的第一次分红。今年1月底前,第二次分红也将发到他们手里。”俞荣火毛估估算了下,每个股东还能再拿到1000多元的分红。
作者: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