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象桥,在县西三十五里,以右有狮子山,左有象鼻岩故名。溪中石齿粼粼,人多病涉。同治三年(1863),邑绅吴佳峰创建,十年集资重修。——《光绪仙居县志》
文/落日楼主 摄影/王子芳 朱成
蔡坎头村是位于田市镇南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开元乡;清代时,属于廿一都。民国期间,仙居县下设区(镇),区下设乡,蔡坎头属九思乡(或属云田乡,有待考证)。解放初,十八都港设李宅、柯思两乡,蔡坎头属李宅乡;一九五八年,李宅、柯思两乡分别建为管理区,属田市人民公社,蔡坎头属之;1961年,李宅、柯思两乡撤并为李宅人民公社,蔡坎头属之。1992年,李宅乡撤并至田市镇,蔡坎头属之。
蔡坎头村名的来历盖源自其村内的族姓。相关文献的最早记录可见之于《光绪仙居县志》,时作蔡勘头庄。民国时期,沿用清代旧制,亦称蔡勘头庄。解放后,因为勘与坎同音,村内祖居为蔡氏,故改名为蔡坎头。蔡坎头曾是李宅乡内的大村落,在上世纪八零年代时,其下辖有蔡坎头、下田垟、后坑、野猪后、胡大平等五个自然村,共计有一百八十多户,近七百多人。不过,近年来如同许多居山的村落一样,虽然村落的人口在不断的增加,但蔡坎头的数个自然村已经成为荒村。
蔡坎头的所在为蓼溪的中下游交界地带。蓼溪在当地俗称为十八都岗,其发源自温州永嘉的杉岗,北流一百余里汇入永安溪,而至蔡坎头处溪面已经逐渐开阔。虽然历史上的蔡坎头村曾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但较之十八都港上游的柯思、李宅等村落,蔡坎头村已经属于沃野平川地带了。当地的农业开发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据《嘉定赤诚志》记载,在蔡坎头村北的原狮象桥处,曾经是赤石岩湖堰和蓼溪堰两条古堰的进水口所在。前者在狮象桥处进水,西流十余里,合于小溪,汇于永安溪;后者引狮子潭水,流入大溪。为此,从农耕发展的角度说,蔡坎头是一个千年古村也实不为过。
蔡坎头村落的山水肌理也有颇多讲究。当地村民对于村落的所在曾有过如下描述“衔南山而接北水,枕东岑且收西丘;山峰尤美,蔚然神秀,地势南高北低,蓼溪环村流泻,地下水脉畅盈,古木成荫”。从风水学上讲,蔡坎头依山临水,周遭有赤石岩、背岩、抱岩、石新郎、石新娘等诸山峰;又其北的狮象桥处,右有狮子山,左有象鼻岩,如同村民所描述的一样,的确是一个山水佳胜之地。村内因为临溪而易遭受水患,故最早的居住区可能位于东北面的山岙内,后来的建筑则大多依着东北面的山势,坐北朝南,沿溪而建。现存的保存完好的古建尚有廿四间头、吴子仁故居、上坎古民居和四份头古民居等,为青砖空斗墙体,硬山式屋顶的二层明堂结构。其中,房屋北面中间为明堂,檐下由斗拱架起,部分斗拱有雕花“牛腿”装饰,明堂两边为厢房,系往昔仙居乡间所常见的建筑样式。
蔡氏和吴氏是蔡坎头村内主要的族姓。蔡氏出自姬姓,属于以国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平天下,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度生蔡仲明,成王封为蔡侯。春秋时,楚国灭蔡而县其地,子孙遂以国为氏而仕诸侯。蔡坎头蔡氏则徙自东阳。据《蔡氏宗谱》载,北宋时,有蔡星彻自东阳迁徙至仙居赤石山下定居,并名其地为蔡堪头,为蔡坎头蔡氏的始迁祖。蔡坎头吴氏为吴全智之后裔。唐昭宗年间(889-904),吴全智迁居乐安下砾村(今吴桥村),为仙居吴氏之始祖。吴全智传十一世孙栝、椿。栝为东宅(厚仁)始祖;椿迁居高迁为西宅始祖。栝、椿子孙繁衍,后有迁居蔡坎头者,为蔡坎头吴氏始迁祖。
蔡坎头村历史上曾是人才辈出之地。不过,从文献记录上看,村内蔡、吴两族英才的出现尚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蔡氏成为村内的望族大约是在宋代。村内的溪边尚立有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一座,所载为宋绍兴年间(1134)皇帝敇蔡氏先祖蔡文登的圣旨。依据石碑上的圣旨看,蔡文登曾官至叅政知事兼观文殿学士,不过通志、府志、县志皆无着录(笔者按:此敇文与宋代敇文格式多有不同,且宋代官职,观文殿学士多由曾担任宰相之人担任,为虚职,无兼任之例。)其后,又有南宋绍定年间的蔡朴(字质夫),初为永州知府,官至朝散大夫。而至清代时,村内的吴氏族人逐渐开始走上兴盛。如村北的狮象桥即由村内的绅士吴佳峰斥于同治三年(1863)资修建。民国时期,蔡坎头吴氏则多以从军显达。有名的如吴子仁,保定军校毕业,历任民国安徽铜陵县长,陆军少将、中将等职;吴增杰,黄埔军校毕业,少将军衔;吴增生,在抗美援朝中立过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有吴增钿,黄埔军校14期毕业,曾任七十五军步兵中校;又有吴增松,重庆大学毕业,曾任云南威信县县委副书记。
蔡坎头村蔡、吴两族在历史上或有过不少嫌隙。本来笔者也不愿提及此事,但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蔡坎头村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和另一份关于蔡坎头村的资料中都有所涉及,便顺便作简要引申。一者是关于蔡、吴两族的风水之争。在蔡坎头村内曾流传有石莲藤的传说。相传北宋时期,蔡氏兴旺,有风水先生过村借宿,不受蔡氏待见;后为吴氏迎请,便告之以在前、后门建三间茅坑以兴风水。吴氏茅坑建好后,后门院子里生出了一颗石莲藤,风水先生又告知将其砍掉。结果是吴氏逐渐人丁兴旺,蔡氏逐渐衰落。其实,风水之争一直是仙居宗族之间争斗的隐喻,石莲藤的传说则说明蔡、吴两族曾经关系比较紧张。一者是解放后蔡坎头村曾一度是县内的名村。而在政治为纲的年代,一个村庄能成为“明星”村,自然少不了政治上的争斗。为此,笔者不忘揣测尔时得势的应当是蔡氏,因为在前朝吴氏族人有太多的荣光了,那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沉重负担。当然,事实如何自然还需求证于村内的老人。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