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馆动态 > 新闻正文
仙居物语 仙居方宅油茶种植述略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10-26 10:00:29

茶油作为植物食用油中的上品为历代所公认。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称其“油味似猪脂,甚美”;清代《醒园录》记载“炒野鸡、麻雀及一切山禽等类,皆当用茶油为主,切不可用猪油”;《随息居饮食谱》也记载 “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仙居民间则认为,油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文/落日楼主  摄影/王子芳  供图/马陆富


仙居旧时的油制品有麻油、桕油、桐油、菜油、猪油诸种。其中,作为食用油的有猪油、麻油和菜油。猪油系猪的脂肪熬制而成,其余两类则皆为植物油。麻油由油麻榨成,俗称“香油”;菜油出自油菜,书名“芸苔子”,食用最为普遍。两宋元明时期,油麻、油菜作为油料作物,在仙居曾广泛种植。民间各地都曾建有榨油坊,政府连同水碓、磨坊课以每年一百一十八锭四贯一百七十一文的赋税(明永乐十五年)。清代初中期时,民间食用植物油增加了棉籽油和茶油两种。前者因为具有一定的毒性,民人只是少量食用,仅作为照明用油;后者则作为了常用食用油,且在湫山方宅一带形成了人工种植。

茶油出自于油茶。油茶,古称梌、山茶、楂、木子,用其籽榨油食用,一说起于唐代,一说起于元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明代时,茶油已经作为食用油,且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便记载有油茶的人工种植方法:“种楂法,秋间收子时,简取大者,掘地作一小窖,勿令及泉,用沙子和子置窖中。至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载。三年结实。”福建可能是当时油茶的主产区。据清代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记载:“闽诸郡皆产茶子、桐子、菜子;兴化、福清产落花生及各豆。故诸郡皆设油厂,榨茶子为茶油,麻子为麻油,菜籽为菜油,落花生为生油,各豆为豆油。以上五种,皆可食。茶油为上,豆油为下。”

明代中后期及清初,仙居与闽浙交界地区曾有过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油茶即作为一种经济林木在尔时被引入到了仙居种植。仙居县湫山乡方宅村是有文献记录的仙居油茶最早种植地。当地村民对于油茶在仙居的种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200多年前,方宅村内有一货郎,长年挑担在外游走叫卖。有一年,其来到青田县,发现当地有一种开白色花的茶树,所结果实内的籽榨成油后味道很好,便要来几颗种子带回家种植,这便是方宅村最早的油茶。至今,村内的油茶林里还有多株树龄超过200年的老油茶树。

民国末期,方宅村油茶林已达900多亩。解放后,方宅村作为革命老区,掀起了发展油茶的高潮。1956年至1958年,村内老党员方培金(后任仙居县副县长)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提出了“发展千亩新油茶,把方宅建成仙居油库”的口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上山垦荒种植油茶,至1958年上半年,共新造茶林1000余亩,改造油茶地产林近300亩。同年年底,时任方宅村党支部副书记、林业社主任的方小羊,代表方宅村上京参加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先进表彰会,捧回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匾。嗣后的5年里,方宅村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油茶籽订购任务,成为了名闻遐迩的油茶产区。1963年,方宅村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奖状”。迨至1981年,方宅村有油茶林2641亩,并建立起了1020亩“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基地。2002年,湫山乡因方宅村的油茶种植被命名为浙江油茶之乡

方宅村作为仙居油茶最早的种植地,其茶油生产加工的文化历史也更为悠久。每年的霜降之后,是方宅油茶的开采时节,而与之相关的是榨油等一系列工序。方宅村的古法榨油更是颇具特色。茶油的古榨法需要经过四道工序。先是碾茶籽,将经过挑选的茶籽仁放入石碾盘内,辗轧过程中过筛若干次,才能轧得细匀,无粗粒,得到较高的出油率。其次,是蒸茶籽。将碾碎的茶仁装进木榛笼里,放在大铁锅上蒸煮,直到蒸熟蒸透。蒸茶籽的人绝对要是精通的好手,随时控制火候。蒸的目的是把生料变成熟料,使料坯颜色加深,处于最适宜油分流出的状态,是压榨前一道关键性的工序。再是做胚饼。先把两个圆形的铁箍摆在地上,然后用干净的稻草垫底,再将蒸好的茶籽仁填入铁箍里,人工用脚踩或用手压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油茶饼,然后将这些油茶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有序排列在油车的榨膛内。最后是榨茶油。茶饼做好装进榨槽后,在油槽侧加入木楔,就等开榨了。榨油人手握杖吹,站成马步,目视前方,全神贯注,然后将丈余的杖槌高高扬起,随即收步,再迈步,砸向榨槽。金黄色的山茶油,就在撞击之中汩汩地流了出来。

文章来源: 仙居物语 微信公众号


开放时间

党校分馆
8:00-21:00

总工会分馆
8:00-21:00

安洲书苑
8:00-21:00

总馆开放科室周一闭馆
周三上午业务学习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仙居县解放街

电话:

传真:

邮箱:

关注我们

扫一扫

仙居县图书馆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