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之麻姑云者,麻姑岩也。其在县东二十五里的下各境内,海拔约三百七十五米,系括苍山主峰米筛浪向西北延伸的支脉。麻姑岩之得名,相传与道教神仙麻姑有关。据《太平广记》载:“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而麻姑岩“巨石谽谺,矫如人立”,中间一石,端如石杵,孤插天心,远望如鸟爪嶙峋,与麻姑之手颇为相仿。山以麻姑命名,也可谓是实至名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道教的典籍和地方的史料中,麻姑岩相传为神仙往来栖息之所。据晋代葛洪《神仙传》亦载:王方平得道飞升,游历括苍山,经过蔡经住宅,饵以金丹,遂尸解。四年之后的七夕,蔡经同王方远一起邀请麻姑至家,麻姑驾五色云来到之后,蔡经家人都喝了仙酒,除石臼杵外,尽室上升。《重整麻姑岩记》的碑文亦载:“麻姑与黄帝同时,于今四千七百岁。志称:王方平邀麻姑降蔡经家,曾栖于此……”。因之,是岩在南北朝时便成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梁天监五年(506),山上建起了隐真宫,志书以为系蔡经升仙的事情传开之后,奉诏所建。嗣后,隐真宫一直是香火兴旺。
唐代时,许多文人墨客开始游历麻姑岩。最早的是唐代的诗人曹唐,在游历麻姑岩后,感慨万千,凭借相象,以诗描绘了《王远宴麻姑》的场景:好风吹树杏花香,花下真人道姓王。大篆龙蛇随笔札,小天星斗满衣裳。闲抛南极归期晚,笑说东溟饮兴长。安得麻姑同一醉,使人赊酒向余杭。宋代时,邑人陈仁玉则干脆以《隐真宫》为题,写下了:“仙之来兮驾玉龙,霓旌降节冷然风。谁与擘脯金盘供,垂腰绿发颜如童。五百余载一瞬中,蓬莱水浅来何从。蔡翁悠悠与道通,云间杵白堕半空。九井丹液藏 甘潼,赤明浩劫传无穷。坐阅成坏此故宫,官前山色知仙踪。月明笙鹤归长松,修身洁行倘可通。屑然为达我帝聪,庚云甘露常岁丰。”的诗篇,寄寓了儒家天下苍生的终极情怀。当然,在其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到过麻姑岩的,有文献可考的文人还有蔡向、叶秀发等人。
清代时,麻姑岩的胜景成为了吴江名士潘耒游历仙居的原由之一。其在《游仙居诸山记》篇首称:“台郡六邑,仙居最僻小,游人鲜至者。余自温返台,阅图志,见有麻姑岩、方岩、景星岩诸胜”。于是,在约客同游无果之后,便一人携仆独游。在潘氏笔下,麻姑岩不仅成为了仙居东面的第一大景观:“明晨越岭,南行数里,望见麻姑岩。数巨石,磔立山巅,如鸟爪,中一石,端如药杵,插天心。古松数株,蟠络其上,不知何代物也”,也俨然是一处幽古之地。不过,潘耒尔时所见到的麻姑岩并不是其所能向世人展示的最好景致。其实,麻姑岩的绮丽之时要数其峰上有积雪。若隆冬腊月,大雪过后,岩巅积雪皑皑,经久不化,为周遭所无,方可堪称奇观。故麻姑岩上有积雪,俗称“麻姑积雪”,为仙居八景之一。清代王魏胜为之曾有诗云:突兀不随群壑趋,奇峰嵂箤耸仙都。好寻此苑传神笔,为绘麻姑积雪图。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