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日楼主 仙居物语 2月18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仙居传统习俗中正月里最大的一个节日。元宵过后,也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人们的生活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仙居人的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是咸酸粥。咸酸粥属于咸粥的一种。在烹制时,先把毛芋或芋头去皮,切成块状,把川豆芽剥去皮,把腊肉及其骨头切成块,连同猪耳朵、豆腐或香干、油泡、冬笋丝、花生米、玉米、赤豆、鸡肉等多种辅料放在大铁锅中煮至半熟,再加入粳米熬制而成。成品的咸酸粥,有着咸猪肉的腊香,香菇的清香、豆腐干的熏香以及芋头、玉米的鲜香,绝对是一种最诱人味蕾的粥品。为之,元宵当夜仙居几乎每一户人家都会煮咸酸粥。有的人家还会用大的“二尺四镬”煮上一大锅,一连吃上好几天。而在民间的一些传说中,认为十五夜咸酸粥要吃十八碗才算圆满;也有的认为咸酸粥其实是过年后杂七杂八未吃完的汤汤羹羹,舍不得丢掉,放在粥里煮的大杂烩,吃完这一顿,也寓意着“年”的彻底结束。
仙居人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咸酸粥其实是古意盎然。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又《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迄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为作膏粥,自此年年大得蚕。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祷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由此可见,仙居的咸酸粥多佐有咸肉,与膏粥是颇为相似的,或为膏粥演化而来,为祀神之品。
正月十五的仙居大地自然也少不了花灯和灯会。仙居的花灯俗称无骨花灯,其独到之处在于灯体通身花纹由绣花针戳刺而成,有荔枝灯、葡萄灯、兰花灯、花瓶灯、小珠兰灯、蝴蝶灯、西瓜灯、鲤鱼灯、酒壶灯、十二星宿八卦灯、宫灯、龙珠灯、走马灯、八仙灯等各种式样。而明清以来,每年的正月十五,仙居各地都有以无骨花灯为主的灯会。民间有歌谣曰:高高抬,低低抬。皤滩街,接龙来;横溪街,骑马来。说的是皤滩、横溪一带的灯会。有歌谣曰:锣鼓响。脚底痒。小佬人。真高兴。杜蜀殿。望上灯。长旗灯。鼓亭灯。宝塔灯。财神灯。朱相公。财神爷。保太平。消灾难。五子街。大塘岸。看倒影。路上灯。水下灯。戏台前。观众多。停一停。供品评。纱帽街。狭又长。慢慢游。保安宁。阔长街。做完恭。向西行。御史街。做个恭。经西里。过后杨。到金店。回老家。”说的是厚仁一带的灯会。此外,仙居城区以文明楼为中心,旧时每年也都有灯会。据李芳春《笔记》和李镜渠的《仙居文献琐录》记载,仙居城区的灯会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次年以及抗战期间都未曾有过间歇。
仙居西乡正月十五以灯为主题还有“间间亮”(或作更更亮)习俗。所谓“间间亮”,即正月十五当夜在门前、井头、鸡塞前、猪栏前、灶台、茅坑前都点上蜡烛。而考诸典籍,仙居民间正月十五的“间间亮”之俗其实历史久远,或与古时祀鬼之俗相关。按《荆楚岁时记》:荆楚一带,古有正月十五迎紫姑之俗。《异苑》则记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由文献可知,紫姑或即为仙居人传说中的厕神—茅坑娘子。只不过仙居民间的祭祀更为广泛,还设计猪栏神、鸡塞神和经神而已。又,正月十五为上元,《岁时广记》中有“惑妖女”、“偿冤鬼”、“见怪物”、“拔鬼嫔”,仙居则于是日祭祀祖先,在祖宗坟茔前点上蜡烛,俗称“上灯”;而清代李芳春《笔记》则记录了道光年间文明楼灯会招鬼的故事,由此亦可见上灯之俗或与祀鬼相关。
本文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