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日楼主 仙居物语 2月20日
仙居始建于唐代的庙宇不多,慈感庙却是其中的一座。按《嘉定赤城志》的记载,慈感庙原名为杜氏二神女祠,大约建于唐代天宝中期,最早所祠祀的为杜氏二女。对此,民间有较为详细的传说。相传,杜氏二女生系东阳人,生于隋代大业末年,家中以卖汤饼为业。年及十五岁时,父母双亡,有庖人挑逗调戏,二女不堪其辱,激愤而起,杀死庖人后逃隐于盂溪山中。不料,山洪爆发,溺亡于盂溪,为石藤、石棱二夫人。唐天宝初年时,杜氏二女托梦于寓居长安的书生钟离介,钟离介在科举中第后任仙居县令,于是立庙祠祀。
六朝至隋唐是志怪故事流行的一个时代。尔时,有《冥通记》、《还冤记》、《灵鬼录》等志怪小说,专门记录神鬼、梦幻之事。于是,钟离介与杜氏二女的传说也被演绎成了情节离奇的志怪故事。据《光绪仙居县志》记录,钟离介本为寓居长安的一书生,有一日梦到二女子凤冠霞帔,环佩珊然,作揖相告说:吾家盂溪,君将科举中第,为吾邑县令。后来,果如其言。待钟离介任仙居县令时,探访盂溪,见到二枯骨挂在藤上,忽近忽远,用斧头斫藤,藤即流血,削石,石亦流血,及从藤上放下枯骨,则钩连有声。道遇樵夫,以为此乃石藤、石棱二夫人的锁子骨(锁骨菩萨也,详见《续玄怪录之延州妇女》),言毕便消失不见了。钟离介对此大感奇异,便以其骨塑像祠祀。这便是慈感庙的前身。当然,相同的故事情节还被载入了宋代卲雍的《梦林玄解》,只不过将钟离介误作了令狐。
宋代的杜氏二女祠开始多灵异事件。先是北宋景德四年(1007),仙居县令郭易直在杜氏二女庙祈雨有验,鉴于庙在盂溪深山,欲迁徙至盂溪山麓,却对建材和选址犹豫未决。尔时,有山麓之民马直,夜梦杜氏二女相告曰:“得而居,置庙当酬值”。翌日,入盂溪山坑捕鱼,得到了金钗。马直便将梦到的以及应验的事禀告县令,但未被采信。其后的一天晚上,大雨骤至,盂溪上漂浮了大量木材,至马氏居所而止。(按《台郡识小录》载马直当为祝氏,系祝氏舍宅而建,故杜氏二女祠又名杜祝庙。民谚有“先有祝家寮,后有仙居县”,祝氏为盂溪山内较早的居民。)县令终于认为马直的话可信,便在马氏的居宅上建庙。又,北宋宣和年间,吕师囊变乱时,百姓避难盂溪山中,叛乱军士远望盂溪,草木皆兵,恐惧而不敢侵犯。为此,宋庆元二年(1196)时,县令赵幼闻把杜氏二女祠的事情上奏朝廷,为之将迁徙至盂溪山麓的杜氏二女庙赐改为慈感庙。而自此以后,位于盂溪山山麓的庙便被称为慈感庙,俗称杜庙;位于盂溪深山的庙,俗称祖庙。
明代时,慈感庙内增祀了郑氏二女。郑氏二女即靖难忠臣郑恕的两个女儿。据《光绪仙居县志》载,靖难之变时,郑恕为萧县知县,靖难兵至时,郑恕死难,二女被执亦死之。明代嘉靖年间时,认为郑氏二女的气节可匹敌杜氏二女,故在慈感庙内增祀郑氏二女,称“四烈女祠”。慈感庙在明代万历三十年时,曾由知县陈学继重修过一次。其后,慈感庙便开始倾圮。迨至清代康熙十一年,僧人文充在原址上重建,并利用庙前的流水作桥、建亭,而慈感庙亭下水中则多无底螺。关于无底螺的来历,民间相传,曾有寺僧买螺蛳放生,其徒私自将螺蛳的底钳掉,欲煮熟食用,为僧人所见,仍取回来放生亭下。后来,亭下的螺蛳滋生,都变成了没底螺。
明清时期,围绕杜氏二女的传说仍颇具传奇色彩。据《光绪仙居县志》和《台郡识小录》记载,杜氏二女庙曾有多座分祠,最早的分祠还建于唐代。民间相传,钟离介离任时曾携带杜氏二女骸骨北上,将渡扬子江时骤逢风雨大作、波涛涌起,梦神相告曰不愿北上,于是便在江干塑像祠祀。该祠后来一直存续到清代。清乾隆年间时,仙居人朱灿公车北上,曾入祠拜祈,并留有“稳心依杜蜀,放胆上金焦”的题咏。只不过,朱氏在自注中将杜祝误作了“杜蜀”。后由诸生朱韶钧予以纠正。此外,明代嘉靖年间时,因县城东面的白水桥屡被洪水冲毁,邑人曾在东门外和尚岩祀杜氏二女压胜,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倾圮。
本文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