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物语】:仙居掌故:仙居县治变迁考略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4-4 10:05:58
文/落日楼主 仙居物语 3月15日
清代光绪年间,仙居县城全图
仙居立县于东晋永和三年(347)。按宋代宁海方行可《仙居县令厅壁记》载:“台州之属县五,仙居尤为古邑。秦汉之交,地控于荆吴闽越之间。西晋置郡称临海,而县名始丰。后析其南乡别为县,曰乐安。”由此可见,仙居本为天台之南乡。是故,尔时仙居县治之所在或尚无城郭,亦不必何等庄丽,以地近天台(时称始丰)为宜。为之,《康熙仙居县志》则依据父老之相传,以为东晋羊忻任县令时,仙居的县治在金家店。金家店即现今县城西北工艺品城一带。当然,县治选在金家店可能也有其地理控防的原因。金家店东、西、北三面皆有山,南面又有盂溪可作屏障。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金家店西南之三桥地名来历,即因其处为张阜、马鬃、盂溪合流而得名,而在三桥与后来的县城之间,又有桥名长桥,以其水自盂溪入大溪故名。诸上可知,是时盂溪可能是流经光明山西侧,穿西门街、西郭垟一带,与来自张阜、马鬃的水合流向南,经龙皇山脚一带,在河埠一带汇入永安溪的。对此,《嘉定赤城志》的“州境”图也可以作为佐证。
南宋嘉定年间台州州境图
东晋至唐初时,仙居县曾经历了两度兴废。期间,盂溪水道可能也经历了改道。正如方行可在《仙居县令厅壁记》中所载:“至上元乙亥(675),凡五十五年间,再废再置,且易曰永安,而迁至盂溪”。方氏文中所说的唐上元乙亥是指上元二年,也即《嘉定赤城志》中所记录的仙居建造土城的时间。至于“迁至盂溪”,当指迁徙至盂溪故道——县城和县署不可能建在溪上;而据《康熙仙居县志》结合父老传说的考证,以为尔时县治所在西郭墙。西郭墙即现今西门街至西郭垟一带。其地南宋时尚建有平水大王庙;又有社桥,因地近社坛而得名,可见当时为水源充沛之地。事实上,这也恰好印证了县志关于陈襄在县署内能够建钓翁台的史实。据《光绪仙居县志》载,北宋皇佑年间,陈襄任仙居县令时,曾在县署内建钓翁台,凿池引水经竹林间,以环流、钓翁名台,习坎、嘉鱼名亭。若其地非盂溪故道,估计凿池引水势必是一个难题。
南宋嘉定年间仙居县城全图
北宋宣和初年,仙居的土城和县署皆毁于吕师囊起义的战火。其后,统制姚平仲、张思正处于驻兵防守的需要,曾更筑过土墙。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当时有一面城墙大约位于现今的义井巷,并因之将王家井埋在了城墙下,直到乾道年间(1165—1173)土墙拆除后,再度开启。嗣后不久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时,县令张亨则重建了县署。不过,考诸编撰于嘉定十六年(1223)的《嘉定赤城志》的“仙居县治图”看,姚平仲、张亨等人修筑城墙,重建县署似乎并非是在陈襄时的旧址,而是向东作了迁移,因之县署便位于了现今酒坊巷与解放街交界的西北面。此外,当时城墙所周卫的范围其实很小。其以县署为中心,东门在现今文明楼,西门在现今的义井头,南门只在现今的中心菜场附近。
清代仙居县衙图
南宋至清代,仙居的县署有过数度被焚毁的经历。先是,宋末的景炎二年(1277),仙居县署毁于乱兵的战火;其后,元至正十六年(1356),处州山寇尹亚大作乱,攻入仙居县城,焚毁了县署。明代时,仙居历经倭寇荼毒。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寇攻陷县城,焚毁了县署。明末崇祯年间,仙居县署再度毁于战火。迨至清初,因福建耿精忠叛乱,仙居县署毁于乱兵;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县署又遭焚毁,仅存县衙的大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六百余年间,仙居的县署虽然不断地被毁,县城的规模却是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明代倭寇之乱后,仙居县城开始更筑石墙,拓城西地周五里,并向东、向北、向南都进行了拓展,最终形成了光绪年间形似鲤鱼的县城格局。
本文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