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物语:横溪老街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8-21 9:36:54
文/落日楼主 摄影/落日楼主
旧谚称“藁荐淬水——横溪”,横溪之名源于其地溪水横流。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古时六都溪坑水与永安溪水在小埠头附近汇合,横流于村落之西,再折转村北向东而去,故名横溪。为此,出于逃避水患的需要,在唐宋至明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横溪的乡民们是聚居在靠近赤诚山麓的高耸地带。如元明鼎革之际,季氏十四世祖从大道地村移居横溪,最先便定居于赤城山麓(今寺桥),相邻而居的还有夏氏和郦氏,而如今的小商品市场一带还是溪流,因水势充盈,且建有水碓,故名水碓头。
明代中期的时候横溪的地形地貌发生了较为巨大的改变。尔时,原来横流的溪水开始改道,变成了靠南的东西走向,原先的溪滩地带逐渐变成了适合人居住的平地。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永安溪)小源出冯师山,东流百里至曹村,浅不可舟。自曹村而下,广二十步(33米左右),胜小舟。又东至妃姑与大源会,广十步。又东六十七里(四都)而南,胜20石(2120斤)舟”。又《康熙仙居县志》:“永安溪,源发永嘉界坑山,北流百余里,至四都始开广,达郡之三江。邑人资盐为业,逆筏而上,及河头、皤滩二埠,利赖颇溥”。这一时期,特别是永安溪水运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乡民们择居地的变迁,横溪古街的成形亦因之成为可能。
横溪古街现今的规模和格局大约形成于明代后期至清前中期。或许是得益于溪流的改道,宜居之地的出现,在继季氏之后,杨氏、王氏也相继迁入横溪,李氏则于清中期迁入小埠头。诸族姓兴族立业,皆有各自的聚居地,或称杨氏坦,或称王氏里,其兴盛也可以用后世所说的“街南七井,街北八池”来诠释。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聚居,以及永安溪水运和苍岭古道盐运的影响,一条东面与上沈、俞店相接,西至小埠头的街道逐渐形成。迨至明万历前后,政府开始在横溪设立了遂宁铺,有铺司二人,铺兵二十五名,以负责公文传递、查验印信、缉拿盗贼。清代前期,横溪开始设市,市期二五八。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横溪古街开始进入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永安溪水运的作用下,横溪周边地带盛产的竹、木、炭以及土特产在街道西面的小埠头装船外销,食盐、布匹等日用品则沿永安溪水道在此上岸内运至江西、永康、武义、缙云等地。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第三战区的食盐多经横溪转运,一时间古街呈现出了空前地繁荣。尔时,街区内设有土产货行、盐厢、竹木铁作坊以及棉布百货、南北杂货、肉铺、香烟店、酒店等,并开办有邮政代办所和电话代办所。如季氏家族开设的“三友商店”、“治生堂医馆”都曾是当时闻名乡里的大店铺和医馆。同时,代客买卖的中介行业也相继兴起,时称牙行。在全县的山货、牲畜、粮食、茶行、油行等五类十五家牙行中,横溪便占有多家。
上世纪中期如同其他许多古街一样横溪古街也迎来了转折期。一方面,浙赣铁路的开通,使得仙居盐运的地位逐渐下降,原先永安溪水运和苍岭古道的盐运功能逐渐下降,往来的挑夫、客商也大不如前了。嗣后,政权的更迭,古街上许多商铺以及富户的住宅被充公,如后来的红旗公社所在地原来即为商铺,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活动的一落千丈。迨至近二三十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横溪古街虽在,但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机能。古街中的诸多民居,也随着人员的外迁而日渐败落。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