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日楼主 供图/落日楼主
王门村是位于横溪镇东北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清风乡;清代时,其属于八都。民国时期,王门村属于东榆乡。解放初,王门村属于皤滩区上陈乡;1956年,撤销皤滩区并入横溪区,王门村属于横溪区上徐乡;1958年,析上徐乡设郑桥、上陈两乡,王门属上陈乡。1961年,仙居境内的乡改建为人民公社,王门村属于上陈人民公社。1970年,上陈、郑桥二社合并为胜利公社,王门村属之。1979年,恢复公社建置,王门村属于郑桥公社;1992年,郑桥乡并入横溪镇。嗣后,王门村一直隶属于横溪镇。
王门村的文献记录最早可见之于清代。据《光绪仙居县志》的记录,王门村位于八都垟平原,旧名两头门村。盖因村内旧有一座石桥,石桥两头各有两座房屋,门楼(即台门)对开而得名。后因村内多以王氏为主,又名王门村。在上世纪八零年代时,王门村下辖有王门、西山沿、西园、山户、岭口、新屋、东叶、上山八个自然村,人口近六百人,其是八都垟周遭的大村落之一。
王门村村落的所在系八都垟平原的北端。旧谚有“长长十三都,宽宽八都垟”之说,不过王门村却是在八都垟平原临近山脉地带。其东、西环山,南面为平原,东面临水。黄榆溪自大雷山脉的黄榆岭发源,穿越百冠山的山谷,从北向东南绕过村落,最后汇入永安溪。村落的起源当以黄榆溪两岸为最早居住地,后逐渐向西形成了旧屋里、长门堂、旗杆里等聚居点。村落由于临近水源,旧时少有水井,村民的生活用水大多直接从黄榆溪里挑担。村中原来的粮食加工点水碓亦位于村落北面的岭口自然村处,盖因黄榆溪流出白冠山谷地时,水流湍急,水势充盈,便于建碓推磨的缘故。
王门村的北面为连绵起伏的大雷山脉。山脉的西面有九龙山的黄榆岭,可通缙云县;北面有三劫岭,可抵东阳地界;东面有大陈岭,可达东阳地界,亦可通八宝山。历史上,仙杭古道即由王门村而过,经岭口、青蛙垟、曹坑、银地诸村,翻越三劫岭,过风门头,近可抵缙云(俗称东阳)的平仰、黄榆田诸村镇,远可抵达诸暨、杭州等地。抗战期间,在杭、沪地区的仙居乡民,多有经仙杭古道逃归乡里的;饥荒的年月里,仙居西乡的灾民至金丽衢或下三府(明代时,全国分两京十三省;浙江以钱塘江为界,分上八府,下三府,下三府即金杭嘉湖一带。)避荒的,除却苍岭古道外,也多有经仙杭古道的。
仙杭古道曾经是台州之婺州、处州的孔道之一。王门村位于古道的入山之地,一方面古道上商旅的往来,为村落带来了生机和繁荣。但与此同时,由于古道交通的便利,也使得王门村最易遭受战火、盗贼的袭扰。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王门村北的白冠山,林谷深邃,北接东阳、缙云界,其麓九都上卢、铁龙坑、八都上山应、西戴等村,每金、处二郡寇作入犯仙居,辄嘨聚出没其地,焚戮奇惨,十余里庐舍田园鞠为茂草,四野无人声。自然而然,王门村亦在上山应、西戴之列。诸如明崇祯十七年(1644)的缙云包朝官之乱,清顺治十三年(1656)东阳何德成之扰,王门村皆是遭受劫掠、屠戮较为严重的村落之一。
历史上的战乱匪患却也造就了王门村民的尚武。王门村本就是一个以单姓王氏的村落,其先祖迁徙自城关东门,属于东门赵王一系;战乱、匪患的频乃则促进了宗族力量的凝聚,激发了族人保家护村的斗志。自清代中期开始,王门村的王氏族人如同临近其村的下徐村一样,开始修习老婆拳、五步拳等拳术。光绪元年(1875)时,王门村王氏中还出了一名武举人王殿标,后来官至嘉兴把总(秩正七品,下属有兵员四百四十人)。村落北端的旗杆里古宅,即为王殿标的故居。民国期间,王门村在八都垟一带仍颇具影响。村内的王焕鹅、王相丕曾相继担任过八乡的保长。诸上之外,王门村村民的尚武之风,从其村内留存的建筑多以巨石和青砖堆砌而成,粗狂、简约、大方和不注雕饰中亦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