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馆动态 > 新闻正文
【仙居物语】:西门街小记
仙居县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7-2 8:44:19


文/落日楼主  仙居物语 6月26日


文/落日楼主 摄影/面包房

1.jpg


   西门街因位于仙居县治之西,临近西门庆丰门而得名。据《光绪仙居县志》载,仙居于唐上元二年(675)始筑土城,时城郭分东、西、南三门。北宋宣和年间时,更筑城墙于义井巷一带,其西称西郭。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防御倭寇侵扰,向西、南拓宽城围,改筑石城,并立五门,其东迎晖门,南莱熏门,西庆丰门,北拱辰门,西南省耕门,始将后来的西门一域囊括于城郭之内。明末至清初时,西门一带逐渐发展成为街道,俗称西门街。为此,历史上——至少北宋时期的西门街本为城郊,许多院落居宅的地基如同北门的中桥头一带原本系荒冢坟场。仙居着名文史专家张西门便曾向笔者提及一事:早年西张有几房在西门街上建造房屋,结果安居下来后所生的皆为女儿。俗以为系所居之地本为坟场,阴气过重的缘故。


2.jpg


3.jpg


4.jpg

    西门街一带归属地方行政的建置或始于唐代。据《台州府志》记载,唐十道图,凡州县皆置乡里。其制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不过,有关西门街的归属有文字记录的却是始于宋代。据《嘉定赤城志》和《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两宋时期,西门街属于升平乡;明清时期,属于西四坊。而当地民间在请圣或祭祀祖先时,将西门街称作升平乡西门里,将其与西门外相对。清代之后的百余年里,西门街的行政建置和归属比宋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都要频繁。民国十九年(1930),仙居县下设区(镇),西门街属于城西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仙居城东、城西两镇合并称安洲镇,西门街属安洲镇。解放初,仙居城区分城东、城西两镇。其中,城西镇下分八村,西门街包含西六村和西七村一部分。1952年,仙居改镇为区,西门街属城峰区;1958年,仙居公社化开始,属于城峰人民公社;1962年,正式批准城关建制镇,下辖9个选区,西门街属第7选区,简称“七选”;1968年,城关镇政府改为城关镇革命委员会,西门街成立第七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仙居撤社改乡(镇),城关镇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西门街从城关镇第七大队改为城关镇西门村,并成立“西门村村民委员会”。1999年,仙居城关镇居委会由15个调整为10个,西门村为西门居委会。2003年,仙居城关镇撤销,分设福应、南峰、安洲等3个街道,西门村属于安洲街道。2014年,仙居改居委会为社区,西门村为西门社区。


5.jpg


6.jpg


7.jpg


8.jpg


   西门街从大的历史讲其实可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岁月可以追溯。若以后来的西门街为中心,其西、北、东、南四方都有许多古迹可以寻觅。西门街的西北面地名金家店,为仙居最早县址所在。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东晋永和三年(347),仙居立县,名为乐安,治设于金家店。时县令羊忻,“以县治地偏,非一邑正气,乃迁与青圭前”;又,唐武德年间,改郡为台州,仙居县属之。至上元二年(675),凡五十五年间,再置再废,且易曰永安,而迁治于盂溪,即今县舍也。可以说,西门的金家店以及宋代的义井巷墙,基本是构建了仙居县治变迁的地理史。


9.jpg


10.jpg


11.jpg


12.jpg 


   光明山位于西门街的北面。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山上有神光出现,遂将原位于紫箨山的显元寺迁徙至此,并改山名为光明山。嗣后,显元寺改名为显庆寺,迁徙至仙居县城内,光明山开始被俗称为和尚山。清道光末年,有扶乩者自成为吕祖(吕洞宾),能诗文,自择祠址在和尚山,始恢复称光明山。光明山南侧的高阜俗称“蒲丘”,曾被视为西门张氏一族的风水丘。民间相传,张氏始居其地时,一度人丁凋零,族丁不衍。后有风水先生建议将铺丘剖成两爿(状若女阴),结果是西张成为了邑西大族。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西门街之北,蒲丘之南,旧时还有平水庙。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盂溪曾自光明山侧流经,为害西门村,故村民立庙镇之。明末时,平水庙因战乱倾圮;清康熙十五年(1676),西张族人张相维、张应坦、张源珏出资重建。庙内所祀者为西晋时期的周清。民间相传,周清曾行商往来台州、温州之间,俗呼周七郎,娶临海林氏,不久所丢弃的杵化为龙,周清和林氏女皆消失不见踪迹。后来,有人在彭公屿遇见了二人,遂尊为神,台温两地皆祀之。宋大中祥符九年,周清因显神异于温州,被封为平水大王。平水庙西侧的溪上,宋代时还曾有长桥,与城内的市桥相对。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西门街之西为庆丰门。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令姚本崇开始谋划更易土城为石城,工程刚刚开始,便因倭寇的突然来袭而告罄,姚本崇也因之被免职。嗣后,同知毛德京开始督办城墙的修建工作,向西拓展土地,县城周长达到了五里,城墙宽三丈,高四丈,全部用石块垒成,并设置了东、西、南、北、小南门五门,其中西门即庆丰门。庆丰门曾是仙居旧城最为壮丽的一座城门。清末民国时期,西门街向庆丰门外延伸,将城门囊括在了民居之中。庆丰门外曾以社稷坛和木材市场最为有名。社稷坛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宋代时,仙居城区立有社神、稷神、风师、雨师、雷师五坛。明代时,以西门为阴之成,专祀社稷,为社稷坛。是坛,东、西、南、北各长二丈五尺,高三尺余;坛上有石屋一座,内供奉有社、稷二神牌位。旧时,每年祭祀的日子里,乡民门会从西门外绕着城墙,将神牌自北门迎接入县衙西隅,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木材市场位于庆丰门与门外的西门街之间,大约兴起于清代咸同年间。据《光绪仙居县志》记录,仙居城区旧时的市集主要集中在市桥附近。清代咸同年间时,太平军占领仙居县城后,开始将随身携带的战利品在西门外进行交易。其地,后来逐渐演变成城区的竹木交易市场,并建有供交易者休息的路廊。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西门街之内也是巷陌纵横。自西向东,以西门街为中心,着名的有迎春、大祠堂、燥塘、砖墙四巷。其中:迎春巷位于西门城墙内侧。其为南北走向,北起西门街,南至小祠堂,旧为石板路面。民间相传巷内曾盛植迎春花,每年春发于百花未开之际,香气扑鼻,故名迎春巷;大祠堂巷因位于西张大祠堂西侧而得名。仙居民间《路经歌》所说的“西门走进城里到,观看西张好旗杆,石打狮子在前头”的西张大祠堂前的石雕狮子即在大祠堂巷口东侧。其巷为南北走向,南起西门街,北至城北西路,全场约200多米,旧为石板路面;燥塘巷位于原西门街南侧。其巷为东西走向,东起砖墙巷,西至迎春巷,旧为石子路面。燥塘巷当为后起之名,其名在《光绪仙居县志》中未有记录。民间相传,燥塘巷之名因巷内有一长方形的燥塘而来;砖墙巷位于原西门街中段南侧。其为南北走巷,北起西门街,南至燥塘巷,旧为石板路面。民间相传,西门街原先多为泥墙结构的房子,是巷内的房屋较早以砖砌墙,故名砖墙巷。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西张大祠堂曾是西门街内最有名的建筑。西门街与大祠堂巷交界处。仙居旧谚有:“西张张半县,祠堂五凤楼”之说。五凤楼者,因其屋顶轮廓线弯曲形成10个翼角,五五对应,像五对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仙居西张大祠堂内的五凤楼相传由明代曾任福建参政的张俭所建。明代万历年间,西张张约率领家丁、乡民在光明山抗击倭寇时,曾在大祠堂的五凤楼前祭祖宣誓。清代乾隆初年,“五凤楼”经过了一次大修葺,“杂植花木,绕以周垣,工俱坚致劳实”,更名为“追远楼”。清末,西张张氏宗族经过商议,在“五凤楼”以北废墟建造育英小学,五凤楼仍作为邑西张氏祭祀先人场所。抗日战争期间,西张一族男儿奔赴战场之前,皆需在五凤楼内祭祖。1958年,西张大祠堂内的“五凤楼”被拆毁,仅保留了祠堂前的两只石雕狮子,而后成为了仙居老三小的办学场所。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西门街是仙居西张一族的发源地。据《乐安张氏宗谱》载,南朝梁武帝时(502-548)有张云贞人任始丰(天台)县令,定居天台。传十五世文伏,任山西太原刺史,与同僚别驾金汝玉(仙居板桥人)契交。金以女许配文伏次子成昺为妻。因金五子,文伏子入赘于金家,携眷移居,遂为乐安邑西张氏,亦称西张。西张张氏人丁兴旺,民间旧有“西张张半县,仪龙绕城两圈半”之说;又明清时期,仙居县城基本形成了东门赵王、西门张氏,中间徐氏为主的大族聚居格局,故民间又有“东门王,西门张,徐氏在中间”之说。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因为人多地少,西张张氏族人多外迁、侨寓。据西门张任天先生回忆,清末时,有“张半县”之称的邑西张氏一族,散而去杭、嘉、湖(俗称“下三府”)做佃工,或移居金、衢、严、处各府的人比比皆是。仙居民间歌谣中描述佃工之苦的《鸡皮绷鼓》:“呒苦讨苦,鸡皮绷鼓,一来来到下三府,肩胛头吃猪肚。”,亦可为当时西门村外迁之人的生活写照。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西门街的历史上,除却西门张氏个体外,被载入史志的大事件并不多。从现存文献看,有关西门街本身的历史事件,有的也是与战乱、灾异相关。明季的倭寇曾十三次侵扰仙居,有一次便涉及到了西门街。据《光绪仙居县志》载,张约,字存博,邑诸生,约生于正德年间,西门村人。其自小读书明理,忠勇仗义,以精忠报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且好武术,善击剑,精兵法。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大股倭寇侵犯仙居,逼近县城。张约率家中仆众及乡民宣誓于西张大祠堂五凤楼前,并在光明山一带与倭寇撕杀,毙敌无数,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而死。时台州太守谭纶闻其死难事,于殉难初设祭台,祭曰:“白刃在前而不移,青云在抱而不惜。虽不足以灭贼,而壮心常存;虽不足以自完,而生气忧凛。其御贼也不减博浪之椎;其骂贼也不让睢阳之舌。盂水增长,圭山并耸,其三台完人欤!”


39.jpg


40.jpg


41.jpg


    清代咸同年间,西门街还常受海狗的袭扰。据王魏胜《画石山房文集》记载,海狗为异兽,凡有灾异都会出现。清咸丰七年(1857)春,仙居雪下得颇大,厚达一尺。海狗直接从西门进入县城,成群嬉戏在雪地上,其脚印也比普通的狗大数倍,有乞丐睡在灰厂内被叼走。又,咸丰末年,相传有大群的海狗在西门外夜吼,声音凄厉,像鸟又非鸟,像鬼又非鬼,令人闻之毛骨悚然,而继海狗之后的便是太平军的侵入仙居。相关资料表明,太平军是率先由西门进入仙居县城的。先是,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军1万多人由龙游到达丽水,越过桃花岭到缙云,并迂回到了永康、武义等地,兵锋所及,各地守城官兵无不闻风奔溃,任由其抢掠。因仙居与缙云仅一山之隔,当时听闻太平军已经到达缙云,全县人心无不惶惶,县城以西及县城中的妇女、儿童有一半都躲到了周边山谷中。事后,发现为虚惊一场。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军越苍岭入仙居,劫掠西乡,并欲攻打县城,清兵不攻自溃,守城者皆为乡民。十月二十七日下午,有数十骑自管山头而来,立于庆丰门下,责令城上乡民开门投降,否则城破之日将屠城。三个时辰后,庆丰门被西张村民打开,太平军安然入城。当是时,虽然避免了县城遭受屠戮,但其后太平军蹂躏西乡、南乡却是始料未及。


42.jpg


43.jpg


44.jpg


    西门街作为西门张氏的发祥之地,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当中,有许多人被载入了邑志、府乘的宦业、文学、忠义、隐逸的篇章,着名的如张文伏、张次贤、张勇、张俭、张堂赏、张丽生的数十人。张文伏(910~990),字德昭,号曲江,邑西张氏始迁祖。其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登进士第,授淮东安抚司,奏议有声望,历任山西太原刺史,大中大夫,赐二品服。入仕不久即归隐盂川。后周显德间(954~960)朝廷宣召他任临淮总管,坚拒不就。宋初时,亦屡诏征任高位,均被之拒受,年八十卒。所着有《曲江刍年》诗集,已佚。


46.jpg


47.jpg


   张勇(生卒年不详),字谊中,号敬修,西门人。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吕师囊举义旗造反,闻张勇博学多才,想招请其做幕僚,张勇坚拒不受。后来,起义军战败,张勇多次求见宋军统帅姚平仲,劝说其在战俘中,要区分义军被俘人员和普通平民,不要滥杀无辜,因此被他救下来的不下数百人。年八十卒于家,世称“张文子”。


48.jpg


49.jpg


    张次贤(1155~1218),字子齐,一字思齐,别号竹坡,张文伏之裔孙。其少年聪颖,及长更加超拔不群,博极诸子百家。绍熙四年(1193)进士,嘉定四年(1211)知江西上高县,有政声。后通判衢州及临安府。嘉定十二年(1219),召为监察御史。十三年(1220),擢升右正言兼侍讲。仕终左司谏,卒赠中奉大夫,谥文肃。


50.jpg


51.jpg


52.jpg


    张惟贤(生卒年不详),字允德,西门人。其两腮长着卷曲的胡子,有如猿一般的臂膀,能拉动十石重拉力的弓,发怒吆喝时,会使成千人停声不响。元皇庆二年(1314),张惟贤以明经入仕;元至正年间(1341~1368),荐授南漳(在湖北)监镇,累积功勋后,擢升为武德将军,后升都元帅,晋爵侯,食邑万户。后,在兰溪与明军作战中被俘,绝食而死。 


53.jpg


54.jpg


55.jpg


    张成德(1444~1496),名涘,以字行,号北野,西门人。明成化六年(1470)考中贡士,授四川南充知县。在南充期间,张成德好断诉讼,建“谕德亭”移风易俗,又创“五经书院”,请有学问的儒士到院里讲学,用自己的俸银资付经费,以教育乡民,被尊称为“张夫子”。后,张成德转任云南主考官,剿灭了当地的山寇,升任江西饶州府通判。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张成德因病挂冠归乡,卒于家中。所着有《史略窍言》八卷、《逊志集》二十六卷。


56.jpg


57.jpg


    张俭(1487~1545),字存礼,号圭山,西门人。张俭从小聪明,极有颖悟,年轻时风度潇洒,超群拔俗,颇具君子风范。明正德九年(1514)考中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正六品)之职,不久改任南京刑部主事,稍后迁任刑部(北京)员外郎。嘉靖元年(1522),因“议大庙”被廷杖,外放任江西按察使司佥事。明嘉靖十年(1531),调任福建佥事。在任期间,整治了当地无赖、地痞、光棍滥冒寺田的乱象。后升任福建参政(从三品),任内执法严明,自身清廉守正,时有“一张安八闽”之说。


58.jpg


59.jpg


    张堂赏(生卒年不详),字崇茂,号禹门,西门人。其少年时便是生员,学问渊博,才思敏捷,看问题很有见地,写文章落笔有神,拿起笔倾刻间便洋洋千言,且好打抱不平,热心公益之事。乡人卢迥、郑恕均是死于靖难之役的忠烈之士,张堂赏竭力倡议要在南峰山下为他们建祠,没有经费就四处募捐,并力请县令王宠麟出面主持,最终建成了“双忠祠”。张堂赏曾七次赴试,均不第,后无意仕途,归隐于乡里。所着有《英雄览》、《竹窗杂俎》、《台忠烈传》、《纪年诗略》等。


60.jpg


61.jpg


    张钟音(生卒年不详),字律之,号九华,西门人。明天启五年(1625)考取贡士,初授予乐清教谕。时,恰逢倭寇入侵乐清,张钟音主动请缨,率众御寇,使县境获得安宁。寻,转任汤溪县教谕、安徽徽州教授。在任内,好古风礼仪,摘取朱文公文集万言与诸生洪明伟、曹鸣远讨论,并订立民规俗约张贴境内市井乡村,崇礼遗风蔚然,时人称“苏湖张新安”;升四川升益府审理正,但终因其性耿直,不会逢承媚上,仕途不畅,至老都是一名小官。


62.jpg


63.jpg


    张丽生(1792~1861),字植耀,号蕊官,西门人。其一生淡泊名利,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五十八岁才选为贡士,却不愿入仕。生平精通书艺八法,专攻草书、隶书,曾倾其所有搜寻魏、晋以来的残碑断碣;又好饮茶,因听闻天台华顶山的茶好便在华顶山盖起一座草堂,住了下来,每天饮茶、写诗、作画。咸丰十一年(1861)卒,享年六十九岁。所着有《孟子年谱》、《夏小正纠戴》。



本文来源:【仙居物语】微信公众号


开放时间

党校分馆
8:00-21:00

总工会分馆
8:00-21:00

安洲书苑
8:00-21:00

总馆开放科室周一闭馆
周三上午业务学习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仙居县解放街

电话:

传真:

邮箱:

关注我们

扫一扫

仙居县图书馆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