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赵巷,委实是太古老太古老了。两边古老低矮的木屋夹成一条约三米宽的小巷,巷道上不知何年何月铺就的石板,经不住岁月沧桑的轮碾,已碎裂异常,形成凹凸不平的‘山峰’和‘低谷’。来往行人踩得石板‘咯哒’、‘咯哒’满巷子响,响声显得急促而滑稽……”
这是一名仙居作家笔下的下赵巷。时至今日,有点年纪的仙居人的脑海里,有关“下赵巷”的印象,既深刻,又淡然。
1997年,一条仅仅三四米宽的下赵巷,经扩宽改建后,成为了长度734米、路面宽26米的街道。
这显然不能叫做“巷”了。在上门牌前,这条新生的大街被重新命名——“永安街”。
仙居曾旧称“永安”。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五代吴越(公元930年),更名“永安”。
人们对仙居时代复兴的冀望,浇筑在一条街的起点上。
老巷痕迹
永安街月塘村边上的自行车铺老板,47岁的朱仙日不大爱说话,沉默着,微笑着。在永安街17年,这里的变迁都在他的眼里。
它原是一条不足4米宽的石板路,现在是26米宽的水泥路;它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下赵巷,现在是拓宽改名后的永安街。
朱仙日的出现和留守,几乎和这条街同步。1997年,29岁的白塔人朱仙日进城打拼,那天,也是像现在一样——闷热的夏天,街刚刚拓宽好,两边的楼房“笋尖一样冒出来”。
朱仙日偶尔进城走过这里,惊讶于拓宽后的街面,他便决定从此扎根在此。“我初到这里时,街两边刚开始建楼,整条街像施工场。”记者见到朱仙日时,他正躺在躺椅上,双手搭靠在颈后,一边说着话,一边等生意。一天时间里,朱仙日有一半工夫只能用来注视眼前的这条街。
朱仙日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把自行车铺支起在街边巷口上。年轻时蹬车载客,学会了修理技术。这里的自行车已经没有90年代那么多了——市民都开着私家车出行,还有几路公交车经过,但孩子们上学、外地务工人员都还要骑车。修车的生意经常仅够一天的饭钱。
朱仙日告诉记者,改造之前,这里只是进出仙居县城南门“来熏门”的一条普通小巷。除了民居,这里的祠堂群落蔚为壮观。
永安街与解放路交会处文化馆的位置原先是孔圣庙,从北到南依次是俞氏祠堂、应氏祠堂、彭氏祠堂、赵氏祠堂、下赵祠堂。
而原先下赵巷的名称就是因赵姓聚居而得名。南宋建都杭州之后,许多赵姓的皇亲国戚便散布浙江各地。据说,这里的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赵匡美的后代。
1944年,下赵祠堂成为仙居历史最悠久的百年名校安洲小学的教室,此后安洲小学校名几度更迭,但是校址再也没有搬迁。1996年下赵巷拆迁后,原先在这里的仙居党校等单位都异地重建了,唯独安洲小学被保留下来。
还有被保留下来的是石柱灯。石柱灯,已经在这里守望了570多年。为了保护这个极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城建部门特地委托中国美院为石柱灯设计了护栏。
新街人气
现在的永安街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段,在737米的街道上汇聚了服装销售、旅店餐饮、娱乐休闲、地方特产等各种商业业态。
1996年,仙居首次采取公开拍卖方式出让沿街地基。首批土地拍卖时,每间地基的起拍价是15.8万元,成交价基本在20万元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而最先吃螃蟹的基本是企业家。
随着人们投资意识增强,永安街后期推出的土地一块比一块火爆。当2001年最后一批地基拍卖时,每间地基价格已经涨到了四五十万元。
当初这些被疯抢的地基,构成了如今永安街的沿街商业景观。而在朱仙日的印象中,这里的租金几乎是年年涨。
朱仙日的车铺不靠店面,他不会觉得房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但奥康鞋业专卖店的王老板就觉得不同了,他处于永安街比较繁华的地段,这里租金一年高达五六万元。
“这几年生意不好做。”王老板摆摆手,面露苦衷,但他又表示,没有退出这条街的想法。
永安街改造后,串联旧城和新区,横穿县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商贸业高度集中,以致出现一种说法,不到永安街开服装店,八成开不好。
这是永安街的人气所致。即便是摆修车摊的朱仙日,也能一眼断出这里的人口集聚优势。他不光修车,车铺前还摆着烟箱,边上还有一个大塑料箱,里面存着冰镇的饮料。他的生意其实还不错。
历经近20年的繁华,26米路宽的永安街,再次因人来车往而变窄。很多人说,当初下赵巷扩建工程设计时,应该更超前一点——由于家庭轿车的普及,每当上下学高峰期,安洲小学的门口就车满为患。
2014年的夏天,永安街迎来它建成17年以来的又一次改造。地面被“剖开”,陈旧的供水、煤气、雨污等管线,将通过这一工程得到升级改造。
“永安街处在仙居最热闹的区域,对它的改造,是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提升城市景观,另一方面是通过改造,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以及周边生活配套的管道升级。”仙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市政处主任沈雄伟说。
感谢仙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提供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