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笔者走访乡村,发现这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变迁样本
周天勇 文
农历正月初六是个大日子,仙居城里乡下到处都在办喜事。同事结婚,热情邀请我们赴宴,一行人慢悠悠游到下各镇里积路村喝喜酒。
里积路离县城很近,出东门,跨过永安溪石牛大桥,不用五分钟,即可到达。下各镇是仙居南郊的小平原,里积路村就在这片鱼米之乡上。小村子在公路边,交通很方便。
里积路村和别的村子类似,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蜕变”时期,各种风格的新居旧屋参差杂陈,有别墅,有楼房,有老屋。初看并不显山露水的小村子,仔细寻找,发现也有不少新气象和老物件,值得玩味。
村委会大楼供村民办喜事
农村喜事,是全村共同的节日,压倒一切的大事。正月里办喜事,节日加喜庆,更是喜上加喜。正月喜事最密集,皆因此时人气最旺,是办事的好时机。平时,年轻一代大多外出闯荡,只有过年,里积路人才像变戏法一样突然全冒了出来。
一场喜事,远亲近邻全忙碌起来,亲戚宾朋云集,欢声笑语,热热闹闹。村委会大楼成了喜庆中心。
村委会大楼,平日议事,办喜事时供村民使用。村里为此专门置办了桌凳和餐具。大厅早被洒扫干净,圆桌凳子整齐排开。大楼一角,土厨师运筹帷幄,指挥各路人马按部就班。洗菜、切菜、烧火、打荷、传菜,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乡间办喜事,土厨师身手了得。主家只要定好菜式,余下的事可全交他们操办。
以炮仗为号,开饭时辰一到,宾客齐聚大厅,喜宴正式开始。新郎新娘一桌桌依次敬酒劝菜,一对新人喜气洋洋,让每个人都沾了光。
我只是拍到了一张新娘的侧影,作家老理评论道:“新娘漂亮!是近年来所见中最养眼的。”
老风车已百年高龄
里积路村的墙弄里,藏着一些沧桑古物。
有些房子确实老了,低矮而破旧。和那些钢筋水泥新楼房相比,它们特征明显:腐朽的木结构,或者严重剥蚀的泥墙,或者爬满青苔的青砖灰瓦。一片相对集中的旧房区,青青的薜荔占领了老屋整面山墙。一座小砖楼的拱门上,镶嵌着一块“竹苞松茂”的砖雕门额,透出文雅气息。小楼里当年是否曾隐匿某位乡间文士呢?
小砖楼旁,则是一座木结构三合院。院子正房已废弃,房间里充塞着农具和杂物。左厢房关着鸡鸭,从门缝里看,足有上百只,叽叽、嘎嘎在里面闹。右厢房还住着几户。正房屋檐下,一架风车吸引了我。
扇稻谷的木风车不稀奇,但这架风车有年头了。木板上的毛笔字记载着它的历史。一行写着“陈汝屋号,民国四年”,另一行写着“贵庄、贵钮记,民国十九年春分”。屈指算来,老风车已百年高龄。见我对风车有兴趣,一位老人家热情给我解释:“这是我太公留下的,至今还很好用”。
老屋的青砖窗台上,搁着一条长长的葫芦籽。一砖一瓦,多少还有些用处。
院子里,一台崭新的红色拖拉机,像新来的不速之客。新老交替,在里积路村已司空见惯。
最时兴的房屋三十年后变最土气
新建的水渠横贯里积路村西,水渠边,几座别墅正在建造。里积路的新村改造也已走在路上。才大年初六,房子的主人就开起了工。
不久的将来,泥墙屋、木头屋都将消失。一位大妈感叹:“看!我家的房子,当年多时兴!三十年过去,变得最土气了。”这是一排正方石勒脚结合青砖空斗墙的瓦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年引领时代潮流。比起巷子对面的泥墙屋,瓦房曾经风光一时。但青砖瓦房哪经得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都兴别墅了。
大妈说:“当然别墅好,别墅好。”
水渠里,聪明的里积路人建了一台水车。水车是老东西,不常见。水渠低,田地高,里积路人就用这台水车车水灌溉。水车在渠里不停歇地转动,通过转到高处的水筒将水注入地面水沟,水沟通向田地。起初,我以为有个电动机在牵引水车转动,到近处观看,才知道水车完全依靠水流带动。里积路人将水车经过改造,推阻水流的挡板和运水的筒子都改用不锈钢。以前的水车都是用木头制作的,改用不锈钢,可以延长使用年限。
里积路,这个平常的小村子,新事旧物交错,变化日夜发生。在田野上,在乡村里,新的潮流日益不可阻挡。但是,像那台百年风车一样,东西旧了,骨子里的代代传承却从未间断。今日的变化,离不开昨日的积累。一个新的里积路崛起,但愿它的碎片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