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当“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时,王银华正在构思他的又一件大型作品。欣喜之下,他拿出《妈祖》的画册,凝视端庄、美丽、慈祥的妈祖像,几年来艰辛创作的点滴浮上心头,感慨万千。
2008年6月,彩石镶嵌作为传统美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是对坚持创作的仙居民间艺人最高奖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徐喜天、王银华为代表的一批镶嵌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和造型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彩石镶嵌艺术的再现和再创造能力,在题材、体例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复制历史经典名画,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图叙古典文学名着为主攻方向,制作了《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奥运之光》、《丝绸之路》、《妈祖》等一批大型彩石镶嵌连屏,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其中《西游记》现收藏于日本,《清明上河图》被陈列于杭州宋城博艺厅,《妈祖》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特别金奖,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看到过《妈祖》和《清明上河图》等代表性作品的人感慨:这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气势恢弘的史诗。
王银华:“《妈祖》一定是博物馆中最好的作品。”
走进位于福建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你会被一巨幅美术工艺品《妈祖》所震撼。巨幅玉石镶嵌《妈祖》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特别金奖,现被博物馆隆重地摆在正门最显眼处。去年5月份开始至今,原来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镇馆之宝《妈祖》来到福建,立即吸引了大量游人参观。今年春节开始至今,有20多万人参观了《妈祖》。
这是仙居县大唐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银华所创作的。王银华原是一名记者,自从喜欢上民间艺术彩石镶嵌后,他就潜心其间,花费了几载的心血,创作了气势恢弘的巨幅玉石镶嵌《妈祖》。
《妈祖》长30米、高2米,重5吨,由50扇屏风连成。采用珍贵的天然玉石以及珍珠、玛瑙、翡翠、钻石镶嵌,画面金碧辉煌。《妈祖》将《天后志》及民间有关妈祖的传说故事经选择后,浓缩为妈祖诞降、窥井得符、化草救商、焚屋引航、湄屿飞升等数十个系列主题。延绵不断、金碧辉煌的浮雕与立体画面,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妈祖出生、成长、飞升以及拯救海难、护送使节、平匪勘乱、降妖伏魔、解旱止涝、筑堤救灾、治病驱疫等护国庇民、救苦救难的故事。
《妈祖》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综合运用了擎雕、镂雕、浮雕、立体雕刻、多层叠雕、平磨等多种工艺手法,使其玲珑剔透,各种天然石色完美地展现于画面,这是目前世界上反映妈祖故事规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艺术品,堪称艺术瑰宝。
除了《妈祖》,王银华2000年还创作了代表作《丝绸之路》,目前还在上海丝绸博物馆展览。而《妈祖》,是他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
“百工之乡”的一颗明珠
我县地处浙东南山区,历史上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众多的能工巧匠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彩石镶嵌就是其中一颗明珠。
我县创作彩石镶嵌的起源悠远,境内出土的汉晋时期的首饰就有彩石镶嵌的痕迹。彩石镶嵌见于史载的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光绪仙居县志》收录的北宋丞相、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赋何昌家括苍石屏》一诗明确地记载了“仙居所产”的括苍石屏,誉其为“括苍黄石屏,树如浓墨写,根深称条叶,生意绝潇洒”。北宋司马光所述的“括苍石屏”应是早期形态的镶嵌作品。现代意义的彩石镶嵌是在民间嵌“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形于清朝未年,至民国中期,逐步形成了以生产挂屏、挂件为主的城关流派和以镶嵌床板、橱面、箱面为主的皤滩流派。
彩石镶嵌作为瓯越文化的代表,深刻、生动地反映了瓯越居民的地域风情和审美情趣。仙居彩石镶嵌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镶嵌技艺的综合结晶。以当地盛产的叶腊石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与榫镶、拼嵌、粘嵌等镶嵌技艺,产生的挂屏、立屏、大型连屏及案头赏玩等作品,画面层次丰富,色彩艳丽持久,小件玲珑剔透,大件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张扬力。它的表现领域相当广泛,可以抒情、可以述事、可以写意、可以工描,特别是大型连屏,用壁画式的构图进行史诗式的描述,大气磅礴、意境深远。独特的工艺和独特的材质所形成的“石画”、“彩雕”的审美效应独树一帜。特别是所用材料,皆为天然,所绘物事,丽质天成,是一首凝固的诗,是一幅永恒的画。
建国后,我县组织艺人成立了彩雕生产合作社,并于1967年4月组建成仙居县艺术雕刻厂,生产各种石雕和镶嵌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徐喜天、王银华等人开始了大型彩石镶嵌连屏的研制作品创作由传统的小屏小件向大型连屏的方向发展,题材与表现手法亦有重大突破。他们所创作的系列作品,创造了十几项国内外之最,为中国的彩石镶嵌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寻找“妈祖”
为了制作巨幅玉石镶嵌《妈祖》,王银华不仅大量翻阅了有关妈祖传说的书籍,还沿着海岸线,去过百余家妈祖庙,考察了香港、澳门、台湾所有的妈祖庙。他还托人搜集全世界各地的妈祖像和传说。对妈祖的起源、历史、文化、信仰研究,王银华已经达到了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地步。
之所以选择《妈祖》为创作题材,是因为王银华要塑造人们心目中的女神形象。妈祖是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女神,是骨肉亲情相连的纽带。目前全世界大概有5000多座妈祖庙,其信仰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拥有信众几亿人。创作这件作品,就是要弘扬妈祖精神,凝聚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华人的民族精神。
创作这传世名作,王银华也担当了一定的风险。不光是经济上投入巨大,而且创作一幅作品要花费上几年时间,这没有一定的毅力,是无法完成这项事业的。从设计到完成,包括一年多时间的图纸设计,有100多位艺术家参与制作,共花费了5年时间,使用了30吨玉石原料精雕细琢而成。为了寻找原料,王银华去了东三省和河南、新疆、广西等地寻找玉石。
妈祖故事里,有这么一则着名的传说:母亲为儿子治病,漫山遍野寻找专治眼疾的紫金菜,妈祖把种子一吹,紫金菜就漫山遍野地开始生长。这传说中的紫金菜是什么?这个故事如何体现?王银华于是在原型的处理上,应用了几乎接近于野菜的“紫金菜”,善良的母亲,慈祥的妈祖,在紫金菜衬托下,把一个传说故事演“活”了。
寻找妈祖的过程中,最难雕刻的就是妈祖像了。如何寻找到人们心中的妈祖形象?王银华认为:妈祖像一定要充满年轻的神气和活力,但又保持女神的庄严和慈祥。因此,他特地找来年纪大、经验足的师傅,并引导他们改变固定的创作模式。为了一改老艺人心中的中年女性定位模式,王银华还找来刘亦菲、陈晓旭等中国古典式年轻美女的照片为他们“洗脑”。在与雕塑师们进行探讨研究过程中,王银华亲自讲授《什么叫人物美》。一位民间老艺人说:“没有王银华的指导,我一生中永远也创作不出这么年轻有活力,但又庄严慈祥的女神像来。”
妈祖创作完毕时,中华妈祖交流会会长曾带新加坡的客人来参观,他们兴奋地说:“和我们心中的妈祖一模一样。”
彩石镶嵌会不会成绝唱?
如今,彩石镶嵌的从艺者日渐稀少,有志后继者乏人,传承境况不容乐观。同时,市场日渐式微,制作单位的生计难以为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先以古典家俱为依托的家俱镶嵌的技艺已经消失多年,濒临失传。王银华说,如果把彩石镶嵌这一民间美术技艺丢掉,非常可惜。
但对这民间艺术的保护也在进行中。目前已经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在大唐工艺有限公司建立了仙居彩石镶嵌研究所,并建立了仙居彩石镶嵌艺术档案,收集了一部分彩石镶嵌历史资料。而且也已经落实了彩石镶嵌展示场馆———仙居工艺美术博览馆的用地,举办培训班传承技艺,发现培养彩石镶嵌艺术的后继传人,以及建立项目档案,编印出版书籍画册等。
而像王银华这些“钟情”于彩石镶嵌的人来说,保护与传承这项民间艺术,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这条路上,他们将继续走下去,扞卫每一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