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乡女坐绣楼,为人作嫁几时休。抽尽心丝红颜老,世人谁知绣女愁。”一曲《绣荷包》道出了江南自古多绣女。历代的绣女用缤纷的丝线绣制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使刺绣成为中国民间工艺花园的一朵奇葩。地处吴越之地的仙居,旧时也曾出现家家有女做女红的盛况,虽然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绣女已不多见,但是刺绣依然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刺绣,俗称绣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它是一种用绣针穿引不同材质的丝线,在丝绸、布帛上凭借绣针的往复穿针,引导绣线在纺织材料上留下栩栩如生的画面或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的特殊工艺形式。
  仙居刺绣的历史源远流长,虽然仙居民间刺绣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大量幸存的民间绣品中可以知道,这是一直以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永安溪沿岸的仙居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据了解,仙居在明朝就有刺绣作坊上门专为一些农户和富贵人家加工刺绣的历史了,当时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仙居的刺绣特色非常明显,它的技法是严谨中带着刺绣者的随意发挥,它的色彩是华丽又不失质朴,它的构图是雅致且极具地方风俗与文化。从仙居各时期不同的民间绣品可以看出,这些绣品是仙居农耕文化、吴越文化与仙居山地文化融合的典范作品。
  仙居民间刺绣的绣品非常丰富,主要分为婚嫁绣品、儿童绣品、日常绣品和其他绣品等四大类,其中包括童背褡、童帽、围兜、下巴拦、枕顶、花肩、绣花鞋、衣袖、帐帘、围裙、肚兜、钥匙包等刺绣作品。而仙居民间刺绣的针法同样也非常繁多,一般有,锁绣、盘金绣、平绣、十字绣、打籽绣、剪贴绣等多种技法。
  在仙缘博物馆的刺绣展厅中,记者看到里面展示的很多都是婚嫁绣品。仙缘博物馆的馆长张中华说:“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会刺绣了,这些绣品大多是家里长辈因为在婚嫁时使用过,之后就不再使用,压在箱底保留至今,并有幸被我收集到。”张中华指着一件绣品告诉记者:“像这两片绣品,叫枕顶,是以前婚嫁时缝在枕头的两边,结婚过后,一般的家庭会拆下来压在箱底保存下来。” “刺绣是一件非常费时间的事,需要刺绣人有很大的耐心,像刚才那片枕顶,图案算是简单的了,可是绣一片最少也要两三天的时间,更别说图案复杂繁琐的嫁衣了,起码要绣上一年多。”张中华说。
  记者发现,该博物馆里的婚嫁绣品几乎都是以喜庆、美满、添丁等为题材,如富贵牡丹、喜上眉梢、金玉满堂、鸳鸯戏水、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吉祥如意、榴生百子、麒麟送子等图案为主。而儿童绣品兼具使用与美观,以平安、科举、长命、富贵等为题材,如荷花童子、五子登科、五子夺魁、独占鳌头等。张中华告诉记者,刺绣是妇女们非常喜爱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在绣品的图案选择上多采用常见的带本地民俗的动植物写意图案,带民间传说、故事人物、吉祥物的想象图案,以谐音、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把各类图案组合起来表达出她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向往、对未来的祈盼。
  据了解,仙居民间刺绣,大多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往往是母女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口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的。仙居的女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成为她们成长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开始的模仿到独立创新花样,从而形成了仙居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女红已经不再是女性们的必修课程了,传统的刺绣行业也开始逐渐趋向于产业化、机械化,传统手工女红传承情况严峻,已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但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县内十字绣商铺兴起,生意很火爆,顾客络绎不绝。虽然,这十字绣是以欧洲十字绣为名进入国内市场,图案也以动物、风景为主,但不管怎么说,都市人群爱上刺绣恰是对民间绣艺的一种回归与继承,这也给刺绣这一古老的技艺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