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间刺绣艺术浅谈


  作者:史琦   发布时间:2014-08-06   浏览次数:1280

  摘 要: 刺绣艺术以它悠久的历史,合理的实用性,祈求美满幸福的心理要求,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我们要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使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 刺绣 花样 寓意 
   
  在民间称为针绣的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描绘下来的花样,描画在纺织品上,通过刺绣运针,形成的花纹图案。 
  刺绣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年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周代也有“绣缋供职”的记载。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供佛刺绣的衣裙等物都表现了较高的刺绣艺术工艺。 
  刺绣在民间用途很广。生活服饰如枕头、信插、花鞋、花帽、屏风、壁挂及祭祀用的万民伞、百花帐等物品都要进行刺绣制作。 
  现存我国保存最早的刺绣是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绣品,是在帛和罗上用辫子股针法制作而成,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龙游、猛虎瑞兽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纹样和刺绣方法,世代相传。 
  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在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上衣袖口),在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 
  “凉巾”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很是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而女孩身上的“围嘴”,则绣以五蝶捧花、五鱼戏、五莲坐子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思。关中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刺绣作为一种工艺美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也有把刺绣图案作为剪纸花样的,刺绣艺人也有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花样的,它们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从祖上辈传承的刺绣花样300余件,剪纸400余幅,这些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的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挖掘、研究和保护。 
  下面我从中选出几件刺绣纹样并作以概述。 
  《二十四孝图》是传统题材,民间多用此图进行尊老教育。“戏彩娱亲”之一,描写老莱子已近老年,而父母健在,他为了让父母开心在父母面前作小孩游戏让父母取乐。他感动了上帝,王母送子给他,并进了状元。 
  《王郎读书图》纹样是民间劝儿童刻苦读书的题材。画面描述王冕家穷给富人放牛,他骑在牛背上,把书挂在牛角上,手捧一本古书认真阅读,后来一举成名。民间将此图案多用在学生的书包或信插上。 
  《引路图》纹样是民间用在为女儿出妆时绣的肚兜上。表现在《西厢记》中,红娘引张生私会莺莺的情节。周围布满花草,构图十分饱满。 
  《吉祥如意图》鸟纹字,是民间用于女儿结婚时所刺绣的门帘上的纹样,书画结合,设计独特。“麒麟送子”是民间常用的刺绣纹样,多用于给孩子做满月的肚兜,或新婚壁挂上。喻意“吉祥如意”、“仙女送子”。动物图案多以鱼、牛、马、羊和“金蟾戏金钱”等纹样,都以“连年有余”、“吉祥兴旺”为喻意。另外,花草多用石榴、仙桃、佛手、苹果等花样,都是“多福多子”、健康长寿之意。 
  三脚金蟾是瑞样之物,相传,这瑞蟾所到之处,那里的人都必定会富庶起来;比如这瑞蟾到了那宅,该宅的人便会随着飞黄腾达。三脚蟾蜍的口是会吐钱的,因此蟾蜍的面向屋内或店铺内,可将屋外的钱财送入屋内,使本宅的财运增强,并且兼具堆金积财的运气,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催财风水用品。“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脚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财之宝地,宅内摆放金蟾,有吸财、吐财、聚财、镇财的作用,是经商最好最能旺财运的吉祥物。 
  总之,民间刺绣纹样有着很合理的实用性和祈求美满幸福的心理要求,构图完整,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感人,喻意深刻。这些纹样世代传承,成为民间妇女极为珍爱的图案,她们用这些纹样所刺绣的作品也成为世代相传的纪念品。 
  当代,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很多现代产品代替了过去的手工制品,很多农村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不学针工。从改革开放的角度讲,是件好事,但要从继承和发挥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角度来说,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专家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的办法,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从民间剪纸艺术、刺绣艺术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珍奇和美丽。学习民间艺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搞好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很多专家说“美在民间”、“民间艺术,是我们一切艺术的母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些论断都很正确。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编撰.民间艺术草根漫谈.中国美术出版社,1994,(1). 
  [2]朱志良.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