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抽纱刺绣史话


  作者:廖春妹 章容明   发布时间:2014-08-07   浏览次数:1851

刺绣抽纱是台州工艺美术的一个主要种类,俗称绣花,为台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从黄岩出土的五代民间刺绣残片看,已有很高水平,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唐代台州民间刺绣已达到很高水平,黄岩灵石寺塔出土文物五代青瓷熏炉的包裹物——民间刺绣饰品(已残),隐约可见树林、叶片、花苞之类,整幅构图花纹之间的起承转合极有韵味,俯仰呼应非常自然和谐,运用色绣、绕绣等工艺手法显得清疏、淡雅、说明台州在唐五代民间已有刺绣工艺品生产,且已达到一定水平。它以自用为主,间有少量商品。抽纱则为泊来品,是刺绣的一种,亦称“花边”,起源于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约在1885年传入中国沿海一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海门(今椒江)天主教堂孤儿院向女教徒传授新技艺,学者10余人,以椅垫、茶杯垫、绸缎等绣品奉敬外国教主,称“天主堂花”。民国五年(1916),宁波人李明德至海门天主教学传授雕绣工艺,自上海引入花稿,生产丝绸绣衣、贴珠罗纱、长裙等,后渐渐传入民间。1912年,海门许泽民创办许永利花厂,生产花片5000件,运往上海转销国外。1914年,上海振潮、民生、卢伟记等花厂、公司在海门镇创办协成、民间、慎源、仰成等花厂,生产丝绸女衬衫、夜衣、台布、手帕、胸罩等,21—24年,海门镇有30多家对外贸易厂商,从事刺绣者8000余人,年产绣品16万件,销往欧、美各国。
1932年至1935年,海门雕绣盛极一时,除天主堂继续经营外,有厂商30余家,绣花妇女达1万余人,品种增加了围巾、手帕等。1934年,美星花厂组织了15名绣花女工,研制出拉丝线新工艺用拉丝线向上下左右拉成洞眼,改进了贴珠罗纱剪后不够牢固的缺陷,并创新了大拉绣、小拉绣两个品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雕绣生产锐减,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绣花厂全部关闭。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花厂复业,绣业也有所恢复,但已大不如前,至1949年只有5家绣花厂,2000余名绣花妇女。
建国后,抽纱刺绣有了长足的发展。1949年台州有花厂5家,绣花产品2万件。50年代初期,海门雕绣生产扩大到临海、温岭、玉环等地,产品以绣衣为主。之后,为弥补绣衣生产任务的不足,借鉴汕头等地抽纱工艺,台州扩展了雕平绣台布、被套等品种的生产。1952年,中国土产公司海门办事处经营绣花业务,发原料,收花片,运上海加工成品出口。1954年,建立海门花边生产合作社(1984年改名为台州绣花厂),生产绣衣、花片16.6万件,产值88.24万元。1958年后扩大生产规模,加工成品出口。同年,老艺人应大玉设计的葡萄花雕绣麻布台布,在广交会上初露头角,获得外商一致好评,上海外贸部门布置了7000大套任务。之后,温岭、玉环、临海、仙居等地都相继成立了雕平绣生产专业厂。1959年,建立临海绣衣厂、温岭花边厂。1962年,有刺绣企业3家,职工299人,农村从事绣花妇女2万余人,生产绣衣22.1万件、台布2.36万套。此后,玉环县花边厂、三门县绣衣厂、仙居花边厂、天台绣衣厂相继建立,绣衣、台布生产由二轻系统组织加工,转上海丝绸公司专营出口。1963年,台州绣衣厂以试制、辅导人员为主,总结雕绣操作经验,统一了起针、落针、打底、扣边、牵档、纳档、葡萄、叠叠胖等操作方法,解决了脱档、牵档不当、纳档生块、扣边骑沿、葡萄不一致等问题,使绣工工艺达到标准化,并开发了与万缕丝结合的麻布镶边大套和白精纺绣花台布等新品种。1964年,台州绣衣厂和萧山花边厂联合设计的万缕丝镶绣花台“5801”,用各种纹样的雕档胖花葡萄王和万缕丝相结合而成,把整套台布衬托得非常精美。1965年,台州绣衣厂又发展了十几种蛛丝绣工针,其中43481蛛网绣重工台布颇负盛名,制作工艺为用布丝抽留变化以线绕成蛛网,排成浮雕形的花朵,有虚有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故老艺人应大玉1964年设计的全雕绣连衫裙,雕档处布底剪空,如剪纸艺术般剪出各种各样画面,全雕绣花卉在雕档镂空后衬托出来,形如浮雕,呼之欲出。1980年,有刺绣抽纱企业87家,职工6500人,生产绣衣109.75万件、台布91.78万套,产值8960万元。1981—1985年,因国际绣品市场疲软,生产锐减。期间,乡镇办刺绣工业发展,产值自1980年的1031万元增至1985年的2000万元。
1985年末,国际绣品市场复苏,刺绣抽纱业重兴。黄岩县远东制衣总厂、临海市服装厂等转产绣衣、台布。临海市第五工艺服装厂、新华绣服总厂、新仙制服有限公司等新厂竞相建成投产。至80年代末,新增企业64家,农村绣花妇女20余万人。1981年雕平绣生产为历史最高峰,总产值达5000万元。同年,绣花女工叶美云、周彩云应外商邀请去西班牙、日本操作技术表演,受到当地观摩者称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于1986年创作的“真丝全雕叠绣旗袍”获得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第六届春季国际博览会金牌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争得了我国绣衣行业在国际评奖中的第一块金牌。1986年6月,在烟台召开的全国手绣绣衣质量评比中,台州绣衣厂获总分第一,1987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临海绣衣联营总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全台州有刺绣抽纱企业151家,固定资产原值3578万元,产绣衣213.07万件,产值26029万元,出口产值占总产值的79%,实现利润2380万元。主要产品有手绣衬衫、长短裙、内衣、胸罩及各式时装与抽纱台布、被套、床罩、枕套、盘罩、沙发布等,产品销往欧、美等68个国家与地区。1997年后台州绣衣厂解体,转入股份全作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主分布在椒江、温岭、临海等地。
台州的刺绣抽纱工艺品主要为“雕平绣”、“绣衣”二大品种。
台州刺绣抽纱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处在兴衰交替之中,直至解放后,由于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绣花生产也逐步发展。特别是台州绣衣厂于1954年建立成为我国刺绣抽纱重点企业之一。从此有了一支设计花样、款式、试制工作技巧等工艺美术的队伍,开发了与万缕丝结合的麻布镶边大套和精纺绣花台布等新品种。刺绣工艺从原来的雕、包、绕发展出抽、拉、镶、拼、贴等200多种。根据这些技法,巧妙地使图案将布缝自然的掩盖起来,做到天衣无缝。在海门雕绣中,大量运用玫瑰和葡萄图案,形成了特殊风格。
浙江绣衣以海门最为着名,具有强烈的视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价值,富有地域特色。海门绣衣把“雕平绣”运用到绣衣上,其艺术特色重在“雕”字上做文章,它借鉴萧山万缕丝和雕档花卉结合而成,把花朵周边底料雕空,以线结合成蛛网状,在绣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上,托出浮雕形的花朵,虚实相间,锋如剪纸、透雕,开成鲜明的艺术效果,这在中国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四大名绣(苏、粤、湘、蜀)均无雕绣。
雕绣的加式过程分图案设计、开料、揩花、刺绣和缝纫、整烫等工序。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习惯的需要,选择门幅宽窄、质地轻重、精细厚薄、色彩格调各异的面料,巧妙地运用雕、包、绕、镶、拼等技法,如有一种“包葡萄”的针法,要求垫底高低适宜;整绷一致;用底纱和漂白棉花打底,针脚整齐,密不露底;葡萄中间的孔眼要圆、不尖嘴,而且在葡萄圈之间有雕档的部分必须扣牢。由于图案构思巧妙,刺绣层次变化有序,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欢迎。温岭花边厂和玉环花边厂生产雕平绣台布、被套、床罩、餐套、盘垫、靠垫、揩布、钢琴罩等。产品以出口为主,销往意大利、希腊、瑞士、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绣衣按原料分主要有四类:丝绸绣衣、麻布绣衣、棉布绣衣和化纤绣衣。采用的技法有:雕平绣、抽丝、万缕丝、镶嵌、机绣等。品种有睡袍、长裙、三件套、男女衬衫、夜礼服、日常便服及高档时装绣衣等。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巴西、埃及、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台州的真丝雕绣绣衣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集中了绣衣艺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彩绣绣衣色彩典雅、古朴大方,布局严谨,富有民族特色。台州绣衣厂设计生产的大宝贵牌全雕绣衣是绣衣中的精品,从衣领到袖口,从前襟到后背,整件衣服由各种秀丽的图案组成,花卉纹样之间的底布料全部缕空,用丝线在纹样中绷成蛛网,突出主工化,主花的花蕊拉成细密的拉丝,使花纹有虚有实,明暗相衬,玲珑剔透,富有立体感。1982年至1986年,大富贵牌真丝和枫山牌化纤手绣绣衣,牡丹牌真丝和百合牌化纤手绣绣衣,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银杯奖。
自1997年台州绣衣裳厂解体后,转入股份全作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台州生产绣花产品的企业主要有“绣都”、“芸芝”等。
台州绣花工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它像剪纸,图案内涵丰富,外观绚丽多彩;它也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万花荟萃。尤其民间刺绣与西方抽纱针法的不断发展,交叉使用,相映成趣,为我国刺绣抽纱工艺品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指尖尖夸针巧”,江南绣女会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刺绣出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扮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