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麻柳民间刺绣


  作者:何文华   发布时间:2014-08-07   浏览次数:1481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的民间刺绣,是麻柳先民发明创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它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2008年6月,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先后有40多件刺绣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麻柳乡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历史悠久  植根民间
据广元县志记载,麻柳乡历史文化悠久,是白羊古栈道上的重要驿站。它东连巴山,北系秦岭,地处川、陕、甘3省的龙门山区,风景秀丽,是羌族、氐族、汉族和谐居住的地方。经考证,麻柳人是氐、羌族人汉化而来,麻柳刺绣便是麻柳人为羌人后裔最为鲜活的印记。
掌握刺绣技艺,是旧时麻柳女子一辈子生活的基础。旧时麻柳男女相亲,男子往往并不关注女子容貌,而特别关注女子绣品的优劣,所以相亲时,女方要送给男方一些亲手制作的绣品。麻柳女子一般十七八岁时,就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嫁妆。至出嫁前,要绣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结婚那开,这些精心绣制的嫁妆,要在锣鼓声中从女方家高调地抬到男方家。新婚后,新娘子要给公婆和丈夫绣鞋垫,给未来的儿女绣童衣、童鞋。妯娌之间、姑嫂之间要互相交换绣品,切磋刺绣技艺。
据统计,现今麻柳乡3000多名妇女中,会刺绣的有1000多人,被誉为“巧姑娘”的有500多人,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每逢赶场天,姑娘们穿戴用彩线绣的围腰、飘带、鞋袜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就地取材题材丰富
麻柳刺绣就地取材,所用材料仅为简单的针、线、布。布是黑、白、红、蓝等土布,线是彩色棉线,所绣制品针线详密、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
麻柳刺绣题材丰富,所绣图案或为耕种收割、婚嫁礼仪、爱情婚恋等场景,或为人物、猛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川北风情。麻柳刺绣的绣制方法大致有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等5种。还有“全挑”、“全绣”、“半挑半绣”,有的还采用“补花”、“滚边”等方法,表现力丰富,立体感强。
麻柳刺绣的巧手们大都身怀绝技。69岁的向坤仁老人有3个绝活:一是不用底稿,图案全在心中,空手施针如笔,数丝而绣;二是刺绣作品多为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如帐帘、枕套、枕巾等;三是“走着绣”,一边走路一边绣花,一针一线准确无误。
2010年9月,在广元举办的第21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上,时年43岁的麻柳刺绣优秀传承人胡水蓉,携50余件手工绣制帽子、鞋垫、枕巾、床单等作品参加了广元市展览,结果不到两天就销售一空。随后的展期,胡永蓉接下了各地客商200多件订单。2012年,胡永蓉耗时10个月绣了一幅长达2米的双面绣《国韵牡丹》,有人出价1.5万元求购,但胡永蓉没有出手。
让麻柳刺绣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麻柳刺绣这个曾在麻柳人中盛行多年的民间传统技艺,到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一部分传承人外出打工谋生,一部分传承人步入老年而后继乏人。为了填补麻刺绣传承人的年龄断层,把麻柳刺绣从生产它的农耕文化背景下,移植到城市化大背景下的乡村让它再获新生,近年来,广元市相关部门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保护麻柳刺绣的制作技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麻柳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后断有人。
目前,广元市正在构建以产业化为主的拯救麻柳刺绣之路,如在麻柳乡建设一条长600多米的羌风新绣女步行街,并鼓励边远山区的绣女家庭搬迁集中建房,建成后可解决500多人就业;规划建设5000平方米的麻柳刺绣庄园;邀请国内着名专家对麻柳刺绣技法、色彩、构图等进行优化。
如今,广元市朝天区还在麻柳、鱼洞、小安、曾家等10余个乡镇建立产业基地和麻柳刺绣协会组织,深入推进人才培训和组织动员工作,大力支持人工刺绣和家庭作坊式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包装、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在产业模式上选择“品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二级开发体系。
“可赞麻柳绣花女,装点秦岭巴山秀”。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必将使麻柳刺绣这朵绽放在山乡间的民间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烂。